<menuitem id="pkvea"><ins id="pkvea"></ins></menuitem>
<progress id="pkvea"></progress>
<option id="pkvea"></option>
    1. <menuitem id="pkvea"></menuitem>

        1. <samp id="pkvea"><ins id="pkvea"><ruby id="pkvea"></ruby></ins></samp><samp id="pkvea"></samp>

            心理學系師生積極參與暑期國際學術交流活動

            發布者:賈倩發布時間:2024-08-16瀏覽次數:126

            6月下旬到7月,心理學系教師充分利用夏季學期及暑期寶貴的時間,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分別在第三十屆國際人類腦圖譜/成像學會年會(OHBM,韓國)、2024年度國際心理測量學會年會(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the Psychometric Society,簡稱IMPS,捷克)、第33屆國際心理學大會(ICP2024,捷克)、第七屆國際計量經濟學和統計學會議(EcoSta 2024,北京)等重要國際會議上做超過10場的專題學術報告,這也是心理學系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

            以下是來自不同會議的報道。

            6月23日至6月27日,第三十屆國際人類腦圖譜/成像學會年會(OHBM)在韓國首爾COEX會展中心舉行,該會議是國際腦成像領域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學術會議,每年吸引數千名來自心理學、生物學、認知神經科學等多個領域的知名學者和優秀學生代表,共赴探討人類腦功能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心理學系教師張效初教授、何曉松特任研究員攜博士生汪敏參加會議。

            OHBM大會外景  

            何曉松特任研究員就題為Large scale brain network level excitation and inhibition imbalance in patients with epilepsy的研究,與參會專家展開積極討論。針對難治性癲癇的病灶起源問題,何曉松研究員借助無創性方法計算了癲癇患者的神經元抑制興奮比率,并發現患者致癇灶的抑制興奮比失衡。這一結果提示了功能磁共振定位癲癇病灶的潛力,引發了會場嘉賓的廣泛討論。

            何曉松特任研究員和同行交流  

            博士生汪敏獲邀在“神經發育和精神疾病跨診斷視角”分論壇作了題為Network localization of gray matter atrophy in addiction的大會口頭報告。報告圍繞成癮的腦結構萎縮異質性問題展開,使用個體化規范常模和萎縮網絡映射方法,系統描繪了成癮者的異質性結構能夠嵌合于相同的功能網絡之中,這一解答對于未來的精準化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報告結束后,獲得了與會者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

            博士生汪敏做專題報告  

            OHBM致力于運用腦影像學探索、發現和理解人類腦結構及功能。該組織成立以來,引領推動了腦科學與臨床醫學領域的發展,為各界學者和青年學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和教育機會。心理學系師生積極參與大會報告和各項討論,全面展示了中國科大心理學系的學術水平和風貌,為推進心理學系學科建設增添了信息儲備。

            7月16日至19日,2024年度國際心理測量學會年會(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the Psychometric Society,簡稱IMPS)在歐洲捷克共和國舉行。IMPS由國際心理測量學會(Psychometric Society)主辦,該會議主要關注心理測量學的最新研究進展、統計方法的開發與應用,以及相關領域的學術交流。IMPS匯聚了來自全球的心理學、統計學、教育學和其他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學者,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分享研究成果和討論前沿話題的平臺。心理學系特任研究員王玨參加了此次會議。

            參會人員集體合影    

            會議期間,王玨特任研究員作了題為“An Explanatory Hyperbolic Cosine Model with Categorical Covariates” 的口頭報告。該報告介紹了如何將人的分類相關的協變量引入雙曲余弦模型,用于創建一個具有可解釋性的雙曲余弦模型。同時,王玨特任研究員結合模擬和實證的數據,對這一新模型的性能進行了評估。報告引發在場參會人員的熱烈討論,收到了廣泛好評。

            王玨特任研究員做專題報告    

            國際心理測量學會議(IMPS)不僅是展示心理測量學最新成果的重要平臺,還在推動該領域的發展和創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會議還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坊和專題討論,幫助學者們提升專業技能和拓展研究視野。未來,心理學系將繼續在教育與心理測量領域不斷深耕,為推動心理學方向的國際交流和人才培養做出科大貢獻。

            7月21-26日,第33屆國際心理學大會(ICP2024)在捷克布拉格舉辦,心理學系孔燕教授、韋正德和查汝晶特任副研究員,攜博士生李玉玲、碩士生鄭子木等參加,并分別在會上作了專題學術報告或海報交流,向全球各國學者展示了心理學系的最新科研成果。

            來自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研究者和學生共襄本次學術盛會。會議組織了59個大會主題報告和1000多個專題報告,圍繞著心理學各個領域的理論和實驗研究進行了學術分享和探討。作為心理學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國際心理學大會每隔四年舉辦一次,這也是心理學系成立后第一次組團參加。

            心理學系參會師生團隊

            韋正德特任副研究員作專題報告

            查汝晶特任副研究員作專題報告

            孔燕教授、碩士生鄭子木和國際同行交流后合影

            博士生李玉玲作專題報告      

            7月17日至19日,第七屆國際計量經濟學和統計學會議(EcoSta 2024)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本次會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由計算與方法統計工作組(the Working Group on Computational and Methodological Statistics,CMStatistics)、計算與金融計量經濟學網絡(the network of Computational and Financial Econometrics,CFEnetwork)和北京師范大學共同組織,吸引了全球約1000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聚焦計量經濟學和統計學兩大領域,圍繞計量經濟模型估計及相關推斷、模型選擇、面板數據等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應美國佐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教育心理學院Shiyu Wang教授邀請,心理學系王玨特任研究員課題組2022級碩士生楊素節參加了此次會議。

            會上,楊素節同學分享了她和王玨特任研究員在量化模型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作了題為“Examining Rating Scale Usage in Subjective Creativity Assessments through Partial Credit Model”的學術報告。該報告提出了一種可用于分析創造力測評中評分者對評分量表的使用情況的Rasch模型,并結合實證數據,對主觀創造力測評中的評分者效應進行了深入探討。該報告引發參會師生的熱烈討論。會議期間,楊素節同學圍繞“潛在變量模型(latent variable models)”相關的研究主題與參會專家學者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

            未來,心理學系將繼續深入探索量化模型在多種教育測評中的應用,為推進科學合理的人才選拔機制做出中國科大的貢獻。    


            (心理學系)


            韩国黄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