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進國內高校優秀大學生對我院的了解和認識,加強各高校與我院的溝通與交流,中國科大人文學院于7月19日至23日舉辦了第八屆“科技與文化”優秀大學生夏令營。全營分為科學技術史分營、新聞傳播分營、哲學—心理與認知分營,分別簡稱一營、二營和三營。
7月20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4年優秀大學生夏令營開營儀式在中區綜合體育館舉行。校長包信和等校領導,相關學院、國家實驗室、各機關部門負責人,以及來自全國百余所知名高校的3500余名優秀學子參與本次開營儀式。研究生院招生辦公室主任朱玉春主持活動。校長包信和開營致辭,對在場及線上參會的6000余名參營學生表示熱烈歡迎,他再次強調中國科大“創寰宇學府,育天下英才”的理念與期許,希望同學們能以踔厲奮發的精神,與中國科大并肩前行,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努力成為在基礎和關鍵領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生力軍。隨后,吉林大學蔣柯晗同學代表全體營員發言,希望每位參與者都能充分利用這次寶貴機會,展示才華,在科研平臺發光發熱。副校長楊金龍分別為優秀大學生夏令營各分營和總營授旗后,朱玉春宣布2024年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正式開營。研究生院副院長姚華建就中國科大的研究生教育概況向同學們做了詳細介紹。

云程發軔,萬里可期
7月19日,“科技與文化”優秀大學生夏令營營員們報到后,二營的同學們在志愿者的帶領下前往學校校史館參觀。

7月20日上午,人文學院第八屆“科技與文化”優秀大學生夏令營全營見面會在東區1101教室正式開始。
執行院長石云里教授首先代表全體師生向入選此次夏令營的同學們表示了熱烈的祝賀與歡迎,他向同學們介紹道,秉持著“創寰宇學府,育天下英才”的目標,中國科大是面向科技前沿的研究型高校,為同學們提供高新的科技、先進的技術以及全球的平臺資源,同學們要珍惜這里的學習資源,努力上進。隨后,石云里教授又圍繞交叉融合、科技歷史、傳播發展、人文傳統、活力氛圍等對學院展開了介紹。他鼓勵各位同學充分利用本次機會進行探討,傳承本學院青年深入探索的科研精神,一定能夠有所收獲,也期望能夠與各位同學再次相遇。
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執行主任鈕衛星教授、科技傳播系副主任黃雯副教授、科技哲學系執行主任徐飛教授、心理學系何曉松特任研究員依次向同學們介紹了各分營的基本情況、師資力量、研究方向、課題情況等,也為同學們展示了在讀研期間所能體驗到的課程、講座、研讀會、沙龍等活動。
人文學院黨委書記褚建勛教授向同學們表達了祝賀和期許,他希望同學們珍惜本次機會,好好學習,不斷開拓和創新、成長和進步。見面會的最后,學院準備了“擊鼓傳花”的小游戲,邀請幸運同學上臺自我介紹,不少同學們還展示了特色才藝,現場氣氛活躍。

學海無涯,勤為舟楫
7月20日下午,三個分營開始各自組織精彩的導師講座,為大家開啟更有針對性的探索之旅。
一營共開展四場講座。20日下午,褚龍飛副教授以“《崇禎歷書》的編纂及其影響”為題開展古代史方向的學術報告,介紹了《崇禎歷書》的版本流變、歷書撰寫等諸多內容,并由此延伸出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轉型變化,通過專項研究帶領同學們進一步了解古代史方向研究的方式和樂趣。丁兆君副教授講授了題為“20世紀上半葉的‘海歸’物理學家及其學術譜系”的學術講座。他指出,中國物理學家的學術譜系發源自歐美,植根于本土,并劃分了三個階段,展示了從20世紀早期零星的物理留學生歸國,到20世紀40年代多個教學、科研基地及近代物理學術譜系的初步形成,討論了20世紀上半葉留學歸國的近代物理學家立足于本土開展物理學教學與研究的宏觀歷程,闡釋了各學術“大本營”的建設與人才培養工作。范安川副教授從科林?倫福儒“考古學部分是尋寶,部分是縝密的探究,部分是從事創造性的想象”引入,作了題為《發現、想象與推理——科技考古歡迎你》的學術報告,從三星堆遺址出土的象牙、青銅大立人像入手,引導同學們展開思考,并介紹三星堆的人、器、象。同時就三星堆青銅器的“工”與“料”與同學們展開了交流探討。更是邀請神秘嘉賓為大家帶來題為《呵護歷史瑰寶,共筑文化傳承》的報告,帶領營員探索文物保護的世界,介紹了文保的重要環節,包括科學認知、文物病害機理研究、文物保護技術與保護材料的研究與應用等。同學們積極參與交流討論。

二營的第一場導師講座交流會在數字文化中心實驗室展開。張燕翔副教授首先帶領同學們體驗了最新的VR、AR技術,然后為同學們作了題為《從體驗、感知到愉悅:構建人性化及藝術化的新媒體系統》的主題講座,從研究內容與方法、人機交互設計與用戶體驗、社會文化與新媒體設計、數字藝術文化計算和科普、因材施教的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分享。徐文韜特任副研究員以計算科學為主題展開了一場精彩的分享,他以“雙十一”活動和小紅書等網絡平臺為例,通過數據模型向同學們介紹了用戶網絡分析的概念和應用。隨后,同學們就虛擬智能體對人的情感補償進行了交流探討。

20日下午,三營組織同學們參觀了校史館、博物館、少年班和新人文樓,營員們在實地感受中國科大校園文化的同時,暢享未來在科大學習生活的場景。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7月21日,三個營的同學們分別通過參觀實驗室、聆聽講座汲取科技知識、體驗前沿技術、感受人文關懷,充實而又精彩的一天拉開帷幕。
21日上午,一營同學參觀了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的多個實驗室和錢臨照圖書館。在文物保護實驗室,師兄師姐向大家介紹了不同種類的顯微鏡功能作用、文物修復的主要儀器等。在錢臨照圖書館,管理員為大家詳細介紹了錢圖豐富的藏書資源與渾儀、天球儀等精美的儀器模型。隨后,營員們來到東區參觀了釋光測年實驗室,師兄師姐們為大家介紹了科技考古的常用方法,展示了常用的實驗儀器和操作流程。同學們在參觀過程中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積極地向老師及師兄師姐提問。

當日上午,二營的同學們乘車前往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在這里,他們跟隨著老師的步伐領略科技之美、創新之美、未來之美。營員們首先在盧金玲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中國科大先研院創新成果展、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了解了先研院在量子科技、數字技術等領域的先進成果,親身體驗了沉浸式媒體技術應用。隨后,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朱明輝研究員以《AR賦能數字創意產業》為主題,介紹了我國VR/AR全景產業鏈及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數字創意發展前景。科技傳播系執行主任周榮庭教授以《新媒體賦能的科技傳播創新路徑》為主題,介紹了新媒體研究院的前期籌建、孵化成果以及未來發展等,并從國家發展、社會需求及多個方面闡釋科技傳播的重要意義,同時表示新媒體研究院致力于推動沉浸式媒體技術應用,助力數字技術行業賦能,已在交互傳播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

21日上午,三營舉辦了多場講座。心理學系何曉松特任研究員首先向在場的營員全面介紹了心理學系的發展歷程、現狀以及未來發展方向。何曉松老師表示,中國科大心理學系雖然新,但是研究源遠流長。在對心理學系進行總體介紹后,何曉松老師介紹了其腦網絡與功能實驗室,該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神經系統疾病對大腦結構、功能網絡的影響,大腦結構、功能網絡組織特征在神經系統疾病診療中的應用等。心理學系特任研究員呂心游介紹了神經可塑性與腦調控實驗室,其團隊關注精神疾病(腦成癮為主)的神經可塑性機制與神經調控干預。與其他實驗室相比,呂心游老師的實驗室既有動物研究,也有人的研究。心理學系特任研究員王玨老師的研究生楊素節介紹了心理與教育測量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研究教育和心理測評在K-12階段選拔天才學生中所發揮的作用、開發適用于中國教育系統下的教育評估的理論框架,為主觀測試開發集自適應學習、測試、評分為一體的計算機系統等。心理學系特任研究員林志成老師在線上帶來了題為“What is AI psychology?”的講座,林老師認為,其目標是構建人工智能與心理學的共生,人工智能的出現不僅僅是一場技術熱潮,對于心理學研究而言也是一場“范式轉換”。各位老師的精彩講座激發了在場營員的興趣,大家進行了熱烈討論與深入思考并積極向老師提問。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1日下午,一營營員們前往南區參與了師生面對面活動。營員們基于對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學術隊伍的初步了解以及開營至今和各位老師的接觸情況,自由地選擇心儀的導師并進行了一對一交流。通過這一環節,營員們對于各位導師的學術方向有了更清晰全面的了解,進一步明確了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和意向導師。

21日下午,二營的同學們在北校區融合樓三樓繼續深入學習。梁琰副教授在介紹了IN THE LAB項目及科學可視化研究后,就如何推進實驗室建設與同學們展開討論,同學們從人文關懷、作品主題、品牌宣傳、跨界合作、二次創作、IP打造等多個角度進行頭腦風暴,提出了許多富有創意的觀點。隨后,馬子頌特任副研究員以“生香”為主題,帶領同學們挖掘自然之美,欣賞山川草木在顯微鏡下的獨特魅力;又以“活色”為主題,引導同學們探索電影中的豐富色彩,學習計量電影學。

22日,二營繼續開展專題講座。首場報告是由紀嬌嬌副教授帶來的《計算社會科學與科學傳播》,她向同學們介紹了科學傳播和計算傳播的概念與應用、她所主持的國家級科研項目及課題組研究方向等,并對科技創新社交媒體影響力評估、氣候變化與生物科技的話語策略以及傳播效果、虛假信息識別在社交媒體上的傳播機制研究等研究內容進行介紹,最后她祝愿同學們收獲理想offer。周慎特任副研究員作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的媒介、自我與世界》主題講座,強調“科技處在現代社會全局的核心位置”,介紹了科技的革命性發展、產業的變革,演示“人機雙螺旋”耦合形態,鼓勵同學們以敏銳的眼光進行學習,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朱孟瀟特任研究員以《計算社會科學視角下的技術革新與社會互動》為主題進行分享,與傳統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不同,計算社會科學通過計算機模型能夠進行更廣泛的研究,在技術不斷進步的背景下,研究領域也將不斷擴大。朱老師通過語言和圖形向大家展示受眾分析模型的運用方法,同學們受益匪淺。

21日下午,三營同學前往生命科學學院參觀了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宋洪文老師為大家介紹了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同學們對此十分感興趣,積極向老師提問。隨后,宋老師帶領營員們參觀了行為實驗間、腦電實驗間和非侵入電刺激實驗間,并為同學們展示了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師兄師姐們介紹了實驗室正在做的相關研究,同學們積極提問,表現出了對心理學研究滿滿的好奇和強烈的探索欲。
桃李春風,滿載而歸
21日晚到22日下午,三個分營各自組織了與師兄師姐面對面活動,推動參營同學多角度、多層次地沉浸式體驗科大科研平臺,感受在科大的學習生活氛圍。來自各個學科的師兄師姐們都為在場的營員們提供了深入的學科知識解析,并從生活角度出發,分享了他們的實際經驗。他們還詳細闡述了各位導師的研究領域,為營員們在未來選擇導師和確定研究方向提供了幫助。活動過程中,師兄師姐們耐心回答營員們關注的問題,無私分享自己在學術與生活方面的心路歷程,與營員們積極互動,活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月22-23日,三個分營各自組織了面試。至此,第八屆“科技與文化”優秀大學生夏令營圓滿結束。
(朱婕、周子楠、劉欣欣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