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至29日,世界著名技術哲學家、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卡爾·米切姆(Carl Mitcham)先生應我校邀請,為我校開設了為期5天的以“Fundamental Topics in the Ethics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為主題的研究生暑期學校。本次活動由校研究生院和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主辦,科技哲學系組織實施。暑期學校受到了學生們的熱情參與,除了包括多位留學生在內的20余名研究生參與外,還有來自合肥工業大學、新華學院等高校的多位教師積極參與其中。

第一&第二堂課
Four Generations in Euro-American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Ethics and Technology: Past and Present
在前兩日的課程中,米切姆教授著重介紹了技術哲學的歷史與發展,以及國際技術哲學協會(SPT)的興起。他對技術哲學的發展進行了概括,并強調了從1950年代到目前的四個主要發展階段。其中,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第一階段注重于技術本身,而對技術倫理的關注相對較少,米切姆教授著重介紹了這一時期三位主要人物——阿蘭·圖靈、雅克·埃呂爾和馬丁·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思想;而隨后的發展逐漸強調了技術哲學對社會的影響和倫理問題,尤其在1970年代至1990年代美國實用主義現象學的興起,實用主義與技術倫理的結合使技術哲學逐漸走向實用化;1990年代至2010年代技術哲學的重心回到歐洲,以后現象學為中介,體現“經驗轉向”和“工程化”的特征,這一時期強調技術哲學的實踐應用,幫助工程師更好地理解和處理真實世界中的技術問題。米切姆教授還指出,自2010年以來,技術哲學呈現出全球化和多樣化的趨勢,中國等國家對技術哲學表現出了濃厚興趣,全球化帶來的哲學問題和媒體哲學的融入,使技術哲學擴展到倫理與政治的交叉領域。

第三堂課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mise and Peril
在第三天的課程里,米切姆教授帶學生們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的發展及問題。“希望與危險”是西方哲學經久不衰的話題,隨著人工智能的出現,各種相關問題再次引起關切和討論。米切姆教授進一步介紹了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的三個重要人物Norbert Wiener、Alan Turning 和Marvin Minsky。Norbert Wiener強調機器自我學習可能超出人類掌控,我們最好確信賦予機器我們真正想要的目的,也就是人與機器的對齊問題;Alan Turing提出著名的“圖靈測試”,思考機器是否會思考,而Marvin Minsky早在1956年就描繪了機器模擬人類智能的可能性。
米切姆教授總結了人工智能經歷的三個興盛期和兩個低潮。GOFAI(符號主義人工智能)和專家系統先后引發了人工智能的興盛,而現在的機器學習正在推動著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然而,人們對于人工智能的未來同樣充滿擔憂,末日憂慮、超人類憧憬、道德編程爭議以及人機差距的辯論不斷涌現。面對這些問題,人們正在試圖用各種方式解決。然而,米切姆教授認為,雖然問題在于 “我們”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但宏大的意義上的“我們”并不是一個真正存在的主體。這正是人工智能治理的一個重要隱患。在未來的探索中,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如何應對這個多樣化和復雜化的挑戰。

第四堂課 Plea for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在最后一堂課上,米切姆教授呼吁技術倫理討論中應更多考慮政治哲學的基礎。他強調政治哲學是技術哲學的基礎,但卻往往被忽視。米切姆教授引用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認為,政治決定了國家中應當存在哪些活動,以及不同階層的公民的權利義務。盡管個人和國家的利益一般是一致的,但國家代表了更廣泛的利益。然而,米切姆教授認為在當前探討技術倫理的文獻中,很少有對政治哲學的深入探討。

米切姆教授進一步區分了兩種層次的政治,分別是內在主義和外在主義。內在主義存在于國家內部的個人和團體之間,涉及權力、權威、正義、法律以及人類繁榮的理想;而外在主義意味著國家之間,沒有權威或法律的權力支配,處于一種無政府狀態。思考技術的政治哲學需要首先思考其外部關系,然后是其內部關系。

在這四天的學術活動中除了講座之外,還有多次自由交談,使得研究生們能夠更加自由地向米教授請教并接受其個性化的指導。米切姆教授不僅在課堂幫助學生理解復雜概念,鼓勵提問和深入思考,也在課堂之外與學生進行親切交流,熱心探討哲學問題,并展現出對學生學術研究的關注。這些學術活動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技術哲學和技術倫理的認識,也為學生們未來開展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觀點。

在與米切姆教授的學術互動中,學生們紛紛表示他們對技術哲學和技術倫理有了更全面的理解,這激發了他們對未來學習與研究的熱情。
(科技哲學系 劉騰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