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pkvea"><ins id="pkvea"></ins></menuitem>
<progress id="pkvea"></progress>
<option id="pkvea"></option>
    1. <menuitem id="pkvea"></menuitem>

        1. <samp id="pkvea"><ins id="pkvea"><ruby id="pkvea"></ruby></ins></samp><samp id="pkvea"></samp>

            “文本 圖像 文物——絲綢之路科技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科大舉辦

            發布者:賈倩發布時間:2024-07-02瀏覽次數:170

            6月24-25日,“文本 圖像 文物—絲綢之路科技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起,陜西師范大學、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和跨大陸交流與絲路文明聯盟(ATES)聯合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和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承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跨文化科技交流與絲路文明研究中心和李約瑟研究所協辦。來自中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美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的5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深入交流絲綢之路沿線科技文化交流及其社會歷史影響等熱門話題。

            會議開幕式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執行院長石云里教授主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特別助理朱燦平教授和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李慶新會長致開幕辭。朱燦平教授回顧了中國科大在前沿科學技術領域的輝煌成就以及科技人文領域建設的顯著成績,并強調其成功背后的奧秘正是持續不斷的國際化合作與交流,絲綢之路所蘊含的交流合作精神,在當今的全球化時代依舊具有重要意義。李慶新會長指出,絲綢之路研究涵蓋了科技、文化領域的多個廣泛主題,而本次會議所搭建的跨學科、多層次、多維度的研究平臺將推動絲路研究進一步深化;文字、圖像、實物是了解和研究絲綢之路的實物證據和重要媒介,可以通過它們展現絲綢之路上人類文明交流互動的宏大場景,展現跨越時空的文化和技術的軌跡。

            開幕式上還舉行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跨文化科技交流與絲路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及顧問聘用儀式。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前所長古克禮(Christopher Cullen)教授受聘成為中心主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詹嘉玲(Catherine Jami)高級研究員、大理大學唐立(Christian Daniels)教授以及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辛維廉(Nicholas Sims-Williams)教授受聘成為中心顧問, ATES主席、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陳發虎院士給外國專家頒發了聘書。

            隨后,陳發虎院士作了題為《絲路文明與環境變化》的主旨發言。陳院士從絲路沿線歷史氣候變化、人群遷徙與適應、農業文明與糧食擴散、絲路人群遺傳歷史、環境變化與絲路文明發展相互關系等方面,詳細介紹了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他還著重強調了跨學科、跨區域國際合作對未來絲綢之路集成研究的重要意義。

            學術報告環節共分為六個專題。第一專題討論了伊斯蘭與歐洲天文學在中國的傳播情況:石云里教授認為,元明時期伊斯蘭天文學傳入中國,但缺乏理論知識的中國學者對其“歷理”產生了一系列誤解,而文化背景的缺失又引發了“西學中源”的文化臆想;古克禮教授在清初西洋歷法被稱為“西法”以及“新法”的不同命名之間,展現了楊光先等傳統中國士人與耶穌會士之間的一場有關政治與科學的激烈論辯;詹嘉玲研究員討論了《韃靼統治下的中國史》及其《隨筆》,該書記載了湯若望(1592-1666年)擔任欽天監主事期間的天文事件,她闡釋了該書的資料來源、出版過程及該書對歐洲史學界中國天文學史敘事建構的貢獻與作用。

            第二專題則聚焦于絲路上的物質文明:辛維廉教授分析了粟特殘片SI 6630,該寫本殘片列出了制作各種墨彩的原料與成分,使學界更好的理解中亞摩尼教文書的科技與文化內涵;劍橋大學Erica Hunter教授對吐魯番文書MIK III 45進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其紙張由中亞本土植物制作而成,是西方宗教文明與東方造紙技術的融合;中山大學江瀅河教授對比了17、18世紀東西方的瓷狗,考察瓷狗的產生所涉及的文化交流和社會變遷,展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復雜性和人類文明在相互借鑒中的共同發展。

            第三個專題展示了近東中亞地區的科學藝術:首都師范大學康馬泰(Matteo Compareti)教授展示了8至14世紀伊朗世界對中國龍的描繪,認為中國龍逐漸取代了當地原本盛行的西方龍,甚至在文學作品中使用龍來代替蛇等動物;博洛尼亞大學Antonio Panaino教授的報告(麥文彪博士代讀)通過與巴比倫、中國等多個文明之間“弧矢”與“天狼”等星座和星宮的對比,展示了波斯知識世界中的文化網絡。

            第四個專題則以中國-印度知識為中心:佛羅倫薩大學Fabrizia Baldissera教授通過對比中國與印度的古代軍事文獻中的軍事思想、戰爭策略、士兵訓練方式以及戰爭技術等,展示了中國與印度戰爭文獻中的共同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鈕衛星教授展示了中國古代歷法中的歷元,并論證中國歷法采取近距歷元是受到了印度的影響;李約瑟研究所麥文彪博士比較現存的印度資料和印度之外的材料,細致地討論了早期印度天文學的發展及其與鄰近地區知識系統的相互作用。

            第五個專題將視野轉移到海上絲綢之路:日本京都大學平岡隆二(Hiraoka Ryuji)副教授展示了18世紀的三天儀以及當時佛寺僧眾對該儀器的介紹,探索該儀器對東亞科學的意義;中國計量大學任杰副教授舉出大量文本以及技術上的詳細證據,論證鄭和船隊實際并未抵達麥加;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錚博士分析了日本天文日記《養和二年記》,提出日本五星犯恒星的標準與中國不同,并對其原因進行了探討。

            最后一個專題為絲綢之路的歷史研究:唐立教授探討了公元1至4世紀巂唐縣以及瀾滄江以南地區在對外貿易中的經濟作用,認為東南亞和印度商人可以從巂唐當地購買中國產品,而不需要進一步深入四川;普林斯頓大學文欣助理教授對于“絲綢之路”本身是否為一個有效的歷史概念進行了分析,考察了該概念提出的歷史,并基于敦煌吐魯番的材料,肯定了“絲綢之路”這一概念的歷史有效性;陜西師范大學韓香教授展示了唐代的獸舞記載,認為獸舞的流行反映了唐代對外交流的繁榮局面,也反映了唐人對這些外來文明的接受和包容;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陳巍副研究員從絲綢之路的技術實踐角度,提出了一種研究跨文化交流的新方法,確定了絲路上的幾個關鍵技能實踐領域,強調了理解絲綢之路與傳統知識體系之間錯綜復雜關系的重要性。

            在最后的會議閉幕式環節,大會秘書處秘書長艾麗坤教授進行了總結發言,對本次會議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在場專家就未來可以進行的合作展開了廣泛討論。大會在掌聲中圓滿落幕。

            “文本 圖像 文物——絲綢之路科技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合肥會場的舉辦,為相關領域高水平的學術交流搭建了平臺。中外學者共同分享絲綢之路沿線古代科技與文化交流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討這一領域的熱點問題和前沿動態,對從絲路沿線存留的文本、圖像和文物中挖掘出更多關于絲路沿線東西方交流的歷史證據具有重要意義,對了解東西方藝術、科學、宗教和文化的演變亦有推進作用。

            本次會議包括泉州考察(6月22-23日)、合肥會場(6月24-26日)和西安會場(6月27-28日),分別由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與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

            會議網頁:https://conferences.koushare.com/SCSR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

            韩国黄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