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pkvea"><ins id="pkvea"></ins></menuitem>
<progress id="pkvea"></progress>
<option id="pkvea"></option>
    1. <menuitem id="pkvea"></menuitem>

        1. <samp id="pkvea"><ins id="pkvea"><ruby id="pkvea"></ruby></ins></samp><samp id="pkvea"></samp>

            人文學院科技哲學系博士生在Nature旗下期刊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發表關于“大科學裝置”的研究成果

            發布者:鄧曼妮發布時間:2024-03-18瀏覽次數:2246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科技哲學系博士生楊浩東為文章的第一作者,在Nature旗下刊物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Does large-scale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ffect regional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how? A case study of the National Supercomputing Center in China”(大型研究基礎設施是否影響區域知識創新,以及如何影響?對中國超算中心的案例研究)的論文。馬克思主義學院劉立教授和科技哲學系王高峰副教授是文章的通訊作者。 

            大型研究基礎設施(LSRIs,或大科學裝置)的科學效應和社會經濟影響一直以來是學術界以及公共部門所關注的重要議題。該研究聚焦國家超算中心(NSC)這一大科學裝置的建立,是否會促進區域知識創新,以及其中的作用機制等科技政策問題。理論部分,基于資源基礎觀(Resource-Based View),構建分析框架,將LSRIs的科學效應映射于創新資源獲取、使用等各個維度,構建LSRIs影響知識創新的作用路徑。在實證研究上,依據公開資料梳理國家超算中心的概況,獲取中國近二十年來城際科學出版物數據,使用空間雙重差分法(Spatial DID)與合成雙重差分法(Synthetic DID)評估了NSC的知識創新效應。研究發現:(1)NSC顯著促進了其所在地及周邊地區的知識創新。(2)NSC促進區域知識創新的作用機制主要包括基礎效應(財政科技投入和科技人才的增加、以及數字基礎設施的完善)、網絡效應(城市在科研合作網絡中的深度嵌入)和技術效應(投入產出視角下知識生產效率的提升)。(3)地理臨近、合作臨近和數字化臨近是NSC影響知識外溢的主要渠道。(4)收斂性測試結果表明,NSC對區域知識創新趨同的促進作用規模較小,輻射影響有待進一步擴大。(5)依知識導向與創新環境不同,NSC的知識創新效應存在異質性,在應用導向的創新型城市,這種影響尤為顯著。 

            研究結果揭示了國家超算中心的知識創新效應及其作用路徑,指出在大科學裝置建設選址時,應綜合考慮區域的科學布局與創新側重點,同時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支持。該研究可以為國內外大型研究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基建和地方特色的創新政策(Place-Based Innovation Policy)制定提供參考。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Nature旗下唯一一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刊物,被SSCI和A&HCI共同索引,在JCR社會科學分區為Q1,中科院人文科學一區。根據Web of Science期刊引用指數,該期刊在人文學科-多學科領域的409種期刊中排名第3,在社會科學跨學科領域的265種期刊中排名第1。 

            論文基本信息 :Yang, H., Liu, L. & Wang, G. (2024). Does large-scale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ffect regional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how? A case study of the National Supercomputing Center in China. Humanit Soc Sci Commun 11, 338.https://doi.org/10.1057/s41599-024-02850-8


            (科技哲學系)

            韩国黄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