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pkvea"><ins id="pkvea"></ins></menuitem>
<progress id="pkvea"></progress>
<option id="pkvea"></option>
    1. <menuitem id="pkvea"></menuitem>

        1. <samp id="pkvea"><ins id="pkvea"><ruby id="pkvea"></ruby></ins></samp><samp id="pkvea"></samp>

            人文學院王高峰副教授團隊在科研合作最佳規模效應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發布者:鄧曼妮發布時間:2024-03-12瀏覽次數:204

            近日,我院科技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甘燁彤(第一作者)、碩士研究生劉佳霖、趙藝璇、王高峰副教授(通訊作者)與科技傳播系朱孟瀟特任研究員在中科院一區(哲學TOP)期刊Accountability in Research: Ethics Integrity and Policy上發表關于科研合作最佳規模效應機制研究,標題為“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m size and citation impact: Mediating role of responsibility diffusion”(中文名為團隊規模與引文影響力的倒U型關系:責任分散的中介作用)。 

            作為科研合作實現創新的關鍵資源,人力資本的規模并非多多益善。規模收益與成本間的權衡成為科研管理和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礎,有助于推動科研合作的績效最大化。然而為何合作規模與研究績效之間呈倒U型關系,如何理解科研合作的最佳規模效應背后的作用機制尚未有突破性進展。 

            研究以群體認知為切入口,在責任的二重性框架下,將群體情境中的主觀責任納入考量,考察責任分散在合作規模與研究績效間的中介作用。以作者貢獻聲明信息為抓手,創建量化責任分散程度的方法,選取PLOS旗下3年來發表的54003篇研究論文為研究對象,采用逐步回歸法和瞬時中介效應法進行假設檢驗。研究在合作規模與學術影響力的倒U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發現責任分散在其中的部分中介作用;合作規模與責任分散程度呈正向關系;隨著責任分散程度的不斷增加,引用量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適度的責任分散有助于提高合作績效。 

            研究強調群體認知在合作績效困境中的作用,為探究合作規模影響研究績效的內在機制提供了一種新路徑;科研合作需在共同商定目標與愿景階段,明細認知勞動分工與合作角色,避免“三個和尚沒水吃”的過度責任分散。 

            Accountability in Research: Ethics Integrity and Policy作為科研倫理與誠信、負責任研究行為與實踐的交流平臺,是JCR Q1、醫學倫理領域排名第二(中科院排名)的SCI期刊。該論文受到中國科大新文科基金“群體認知視角下跨學科合作困境的機理及對策研究” (FSSF-A-230102)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腦機融合的社會風險及其倫理規制”(23BZX111)的支持。 

            論文基本信息:Gan, Y., Liu, J., Zhao, Y., Zhu, M., & Wang, G.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m size and citation impact: Mediating role of responsibility diffusion. Accountability in Research, 1-21.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80/08989621.2023.2300255


            (科技哲學系)

            韩国黄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