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pkvea"><ins id="pkvea"></ins></menuitem>
<progress id="pkvea"></progress>
<option id="pkvea"></option>
    1. <menuitem id="pkvea"></menuitem>

        1. <samp id="pkvea"><ins id="pkvea"><ruby id="pkvea"></ruby></ins></samp><samp id="pkvea"></samp>

            我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劉歡副教授團隊在病毒學科技史研究領域中取得重要進展

            發布者:鄧曼妮發布時間:2024-03-06瀏覽次數:137

            2024年2月29日,我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副教授劉歡團隊在SCI國際學術期刊Viruses上發表了題為Evolution of Virology: Science History through Milestone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的病毒學史論文,文章系統研究了病毒學演化及其在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與科技成就,首次提出病毒學發展的歷史分期:微生物學時期、生物化學時期、遺傳學時期和分子生物學時期,以通史的視野全景地呈現了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認知環境中的病毒學發展歷程,揭示了病毒學的演化特征、內在動因與外在動力,及其要素之間的關系與影響,填補了病毒學科技史研究空白。 

            Evolution of Virology: Science History through Milestone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文章認為,在微生物學階段,病毒雖未被直接觀察到,貝耶林克等人在微生物過濾實驗基礎上提出病毒概念,標志著病毒學建立。在生物化學時代,斯坦利等科學家通過對煙草花葉病毒結構研究揭示了病毒生物學本質,并涌現了噬菌體感染復制實驗、病毒蛋白質與核酸鑒定以及組織培養技術創新等。在遺傳學階段,病毒學家研究揭示了病毒的遺傳特性,通過深入研究病毒生命周期、感染機制和宿主細胞相互作用,發現了病毒RNA感染性、逆轉錄酶、宮頸癌病毒,測定了首個病毒基因組DNA序列。二十世紀后期至二十一世紀以來,病毒學發展進入分子生物學階段,抗病毒藥物和基因工程技術在病毒性疾病治療和預防中發揮重要作用,病毒學與其他領域的學科交叉促進了噬菌體展示、免疫療法、mRNA疫苗等先進生物技術突破與蓬勃發展。 

            十九世紀末至今的病毒學科技史演化進程分期:微生物學時期、生物化學時期、遺傳學時期和分子生物學時期

             病毒學史研究涉及生物學、醫學等領域,是自然科學跨學科融合研究的交叉特色方向,通過深入研究病毒學歷史,以通史研究視角探究病毒發現、疫苗研制、藥物開發和診斷技術演進,能夠清晰地呈現病毒學演變和發展軌跡,彰顯科技進步在推動人類生命與健康事業中的重要作用。這項研究是我院科技史學科在病毒學史領域的重要代表性成果,為病毒學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科學史參考與未來思考,研究團隊將立足病毒通史領域,繼續深入研究、推進學科發展。 

            我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研究生左錕瀾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生高婉瑩、吳宗震、張蕾、王家鳳、袁雪凡、厲春、相強宇為共同作者。劉歡副教授為通訊作者,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的陸路教授是該文的合作作者。該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等單位的支持。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3390/v16030374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韩国黄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