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技,這個似乎存在于科幻小說和前沿科技實驗室的概念,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和科普工作的成功開展,也逐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當然,在這一切的進步背后,離不開基礎科學精英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支撐。11月24日下午,主題為“中國量子領域人才培養的中科大故事”的第八期科學文化沙龍在東校區1958咖啡廳舉辦,特邀主講人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郭光燦。對話由中科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嵐峰主持。
圖1:沙龍對話嘉賓與郭光燦院士現場合影
中國科大杰出講席教授李傳鋒、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褚建勛,光電子科學與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劉文、安徽開放大學原副校長李向榮、安徽省城鄉經濟研究所所長孔令剛、本源量子公司首席顧問孫習祥,學校物理學院副院長周正威、物理學院黨委副書記張永生等近60位嘉賓聆聽演講并參與沙龍對話。
圖2:現場嘉賓聚精會神聆聽演講
郭院士以一張1983年攝于美國羅徹斯特大學舉辦的第五屆國際量子會議的老照片開啟沙龍分享,描述了中國量子光學學科建設如何從無到有,如何用38年的教學實踐形成高質量的學科教科書,如何實現從落后西方20年到進入世界一流梯隊的奮斗故事,由此引出了中國量子領域人才培養的對話主題。
圖3:主講人郭光燦院士
郭光燦院士用8個故事揭示了因材施教培養精英人才的一段段往事,講述了“開創型科研人才”段路明,“擅長化繁于簡,知人善任”的李傳鋒,“具備實驗天賦異稟”的黃運鋒,中國量子密碼產業化領軍人才韓正甫,“志存高遠、精益求精”的郭國平,“才華超眾、得道多助”的周宗權,心無旁騖坐定基礎研究“冷板凳”的李科,才高行潔,信守承諾的董春華等等獨具量子學科不同稟賦特質的新一代才俊如何破土而出、展露頭角。郭光燦院士通過人物案例總結出幾條經驗,包括:“物色具有潛質的人才”“發揮人才個體特質和潛力”“委以重任,在奮斗中成長”“傾力支持醉心于基礎研究的年輕人”“在年輕人成長的關鍵時刻給予有力支持”“不失時機開拓新的研究賽道”“以立足本土大業之心加強國際交流”“引導年輕人走入深度研究”等八條中國本土化量子領域人才培養的重要經驗。
圖4:郭光燦院士為著作簽名
郭光燦院士以自己早期在國家科學技術前沿論壇等場合推介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研究多次受冷遇,但鍥而不舍、持續不懈的努力,最終量子光學得到揚眉吐氣正名的經歷,激勵從事前沿科學探索發現的科研人才勇于前瞻未來,堅定不易初心。通過PPT展示的數據,嘉賓們得知郭院士團隊已經培養出包括段路明院士在內的杰青級人才16人、“四青”人才27人、全國百篇優博5人、全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4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6人、基金委創新群體負責人2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堅持走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我們團隊40多年培養人才的實踐佐證了中國科技界完全有能力在中華大地上培養出國際一流的前沿科學家群體”在引導性演講的最后,郭光燦發自內心表達了他的心聲。
圖5:郭院士與沙龍嘉賓開講前的獨立對話
對話環節氣氛熱烈、精彩紛呈,來自北京的中國科學報資深記者趙廣立首先提問:“外界過去曾經將量子科學方面的研究視為偽科學,請問這種論調是否引起過您心中的波瀾?”郭光燦院士毫不回避地回答到,“量子世界過于深奧,而當時量子科學作為剛剛起步的新興學科,與傳統學科存在著很大差異,難以被理解,存在質疑也是常態”“我們做量子科學也必須拿出兩彈一星精神,勇于開拓,不畏困難,才能實現突破。”
圖6:馬書柄、褚建勛、周正威提問
中國科大杰出講席教授李傳鋒,中國科大物理學院周正威、張永生,中科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湯書昆、袁嵐峰,中國科大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褚建勛,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楊多文,安徽省城鄉經濟研究所孔令剛、安徽開放大學李向榮、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馬書炳、安徽日報文化新聞中心陳婉婉等近20位嘉賓紛紛提問,從大國博弈背景下量子科技學術交流環境挑戰、量子領域開放學術平臺創建、中國化量子學科人才培養、量子知識的精準科普、如何才能堅持把“冷板凳”坐下去等議題與郭院士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圖7:楊多文、李傳鋒、孔令剛提問
面對量子學術平臺創建與領域人才培養的相關提問,郭光燦院士語重心長的說道:“我們要創建最好的量子領域人才培養平臺,培養最好的學術人才,就必須保證科研人才的工作待遇、學術條件、工作氣氛,尤其重要的是把人才放到最合適的前沿課題上發展,信任人才的學術能力,盡量使之脫離學術界功利主義的壞風氣,能夠潛心研究,保持學術研究的初心。
圖8:陳婉婉、李向榮、趙廣立提問
下午5點,歷時兩小時的科學文化沙龍在熱烈、真誠的討論氛圍中結束,意猶未竟的嘉賓們仍然沉浸在量子光學人才成長的故事中戀戀不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文化沙龍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指導舉辦,由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傳播研究與發展中心承辦。沙龍的宗旨是堅持推動多學科杰出人士間的開放對話,聚焦科學前沿、學術前沿、創新前沿、產業前沿、國計民生熱點,推進科技與社會、科技與人文的跨界融合發展,努力營造出崇尚創新探索的科學文化氛圍。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