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直到每個人和這場災難息息相關。”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傳染病彷佛一夜之間已成為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議題。10月10日晚,第七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文化沙龍在東校區1958咖啡廳舉辦,主題為“重大傳染病的應對與科技支撐”,特邀主講人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主任、2022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特等獎獲得者張文宏。沙龍對話由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成利主持。
圖1:沙龍對話嘉賓與演講人張文宏的現場合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常委、校長助理薛天,中國科大生命科學與醫學部黨委書記劉連新,中國科大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副部長、蚌埠醫學院校長翁建平,中科大一附院(安徽省立醫院)副院長儲曉紅,安徽省科協原黨組書記周建強,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左延安,安徽大學原副校長程雁雷,安徽明天氫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朝云,中國科大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常務副書記、副部長魏海明,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姚登攀,合肥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朱涵,合肥市科技館館長柏勁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褚建勛等七十余位嘉賓參與沙龍對話。
圖2:張文宏主講
張文宏30分鐘的主題演講以認知傳染病病毒來源開場,指出傳染病病毒是人類與微生物在長久相伴中形成的穩定的微生物類型,由此引伸出傳染病的起因是人類的聚集,在農業起源與發育后,人類生育速度的迅速提升導致了人口的進一步聚集,最終導致了傳染病的產生和流行。隨后,張文宏以多組直觀的圖表展示了傳染病族譜,并以1918年全球大流感為例,引出了重大傳染病的爆發與流行時如何做出快速反應的演講主題。
圖3:邱成利主持沙龍活動
張文宏從1918年大流行時期免疫屏障的建立、20世紀以來多次疫情大流行等多個層面,提綱挈領地分析了傳染病疫情流行的規律性趨勢,以數據+曲線的形式展示了傳染病出現、爆發到結束的清晰脈絡,指出科技支撐對于感染病快速應對的關鍵作用,提出了他對下一步感染病科技支撐工作的重點理解。張文宏特別介紹了西方100 Days Mission與中國非藥物干預措施的利弊以及國情特征,在演講結束時張文宏由衷地表示:“中國的經驗值得世界去學習,世界的經驗也值得中國學習”。
圖4:中國科大校長助理薛天提問
沙龍的后半程是嘉賓提問對話環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助理薛天、中國科大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副部長翁建平、中華微生物學會委員鄧芳、西西空氣董事長董震、東超科技董事長韓東成、中國科大附一院主任醫師張志紅、中國科大附一院副主任醫師鄭雪瑛、中國科大附一院西區ICU主任張琳琳、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湯書昆、副主任袁嵐峰等十位嘉賓就空氣檢測、科技應用、病毒特性、疫苗研發,病人的臨床救治、疫情的公共治理路徑等系列議題與張文宏醫生進行了非常熱烈的探討,分享了各自寶貴的一線經歷與經驗。對話中張文宏智慧且真誠的交流多次獲得全場持續熱烈的掌聲。
圖5:翁建平闡述與分享觀點
面對中國疫苗研發的若干問題,張文宏表示:“我國的mRNA 疫苗研究的起步比歐美晚很多,但起步晚并不意味著不能提速發展,我國mRNA 疫苗的研發現在已經步入了正軌”“滅活疫苗的迅速研發和全人群廣覆蓋是需要巨大人力物力共同發力的,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國政府在這方面具備強大的產業技術能力以及為終止疫情做出的巨大努力。”針對病毒特性問題的提問,張文宏指出“病毒的進化并無明確的強弱方向,也無溫順與否之分,病毒最終的發展會傾向于更隱蔽的方式,在競爭中可以更快地實現基因傳遞,再加之人類不斷感染以及注射疫苗建立的免疫屏障,會表現出病毒變弱的趨勢。”在討論中,涉及如何平衡政府支出方面的議題時,張文宏表示:政府的財政收入是一盤棋,建立成熟完善的科學技術平臺和快速應對機制才是未來疫情爆發時科學平衡支出的有效方式。
圖6:特邀嘉賓們聚精會神聆聽精彩演講
張文宏特別提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強大的繁殖與傳播能力使徹底消滅病毒變得困難,只有加強全國性醫療資源的儲備,技術平臺的發展,實現疫苗的全覆蓋才能使疫情及時得到控制,經濟及時得到恢復,“所以這最佳的時間點只有一句話,那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科技儲備到位了,這一個時間點就到了,當然來的越早越好。”
圖7:薛天為張文宏頒發榮譽證書
歷時2小時的科學文化沙龍在熱烈、直率的討論和嘉賓依依不舍的氛圍中拉下帷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助理薛天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張文宏主任贈送了本次科學文化沙龍主講嘉賓的紀念證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文化沙龍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指導舉辦,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傳播研究與發展中心具體承辦。沙龍主場設在中國科大環境輕松、格調優雅的標志性文化空間里,每1-2個月1期,邀請具有愛國情懷、人生事業卓有建樹的科學家、企業家、工程技術專家、管理專家、文化大家、金融界杰出人士等擔任主講嘉賓,并邀請各界有代表性的專業人士參與現場對話,期待科學文化經典主題在安徽形成跨界對話,讓沙龍成為安徽科學文化交流探索的標志空間和聚合平臺。
(科技傳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