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pkvea"><ins id="pkvea"></ins></menuitem>
<progress id="pkvea"></progress>
<option id="pkvea"></option>
    1. <menuitem id="pkvea"></menuitem>

        1. <samp id="pkvea"><ins id="pkvea"><ruby id="pkvea"></ruby></ins></samp><samp id="pkvea"></samp>

            我校文化與科學融合成果在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獲新華社聚焦報道

            發布者:賈倩發布時間:2023-06-25瀏覽次數:10

            6月10日是我國第七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活動的主題為“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新華社聚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手工紙研究所(簡稱“手工紙研究所”)、教育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文房四寶工藝傳承基地(簡稱“文房四寶基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的融合研究成果,專題策劃撰寫了《非遺正青春|顯微世界里探尋“紙壽千年”的奧秘》《非遺正青春|“微”探文房四寶的“青春”密碼》兩篇新聞,發布僅3天綜合瀏覽量已突破200萬。

            《非遺正青春|顯微世界里探尋“紙壽千年”的奧秘》重點聚焦我校手工紙研究所的科研工作,以研究所面向中國手工造紙行業及非遺人群需求、國家“冷門絕學”重大文化戰略部署需求為中心,報道了科技手段賦能手工造紙這一古老文化遺產的實驗研究工作。

            手工紙研究所所長為科技傳播系湯書昆教授,研究所自2016年承辦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三部委聯合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目前已經成功連續舉辦12屆、培養了243位手工紙相關非遺傳承人。研究所深度挖掘全國范圍現存的手工造紙工坊及傳承人,通過在中國科大為期30天的駐校研修,讓這些依靠祖輩經驗成長的手工造紙非遺傳承人感知和學習如何用科學思維和實驗分析方法去改進、提高自己的整體素養,講好當代中國非遺的傳承發展故事。

            “冷門絕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類項目,指對國家發展、文明傳承、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或填補空白價值,但目前投入不足、人才匱乏、研究斷檔、亟需搶救的相關學術研究。針對這一國家重大文化戰略部署,手工紙研究所基于15年的手工紙田野調查積累撰著《中國手工紙文庫》(第一期十卷本,1080萬字),于2021年獲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學術團隊項目立項。研究按照西南五省少數民族手工紙演化的歷史文化譜系進行深入挖掘和系統整理,旨在從整體上填補中國手工造紙學術地圖的空白區,完善該冷門學科研究架構中具稀缺價值的重要模塊。

            文房四寶基地首席專家為科技傳播系湯書昆教授。《非遺正青春|“微”探文房四寶的“青春”密碼》重點聚焦教育部批準設立的中國文房四寶基地的科研工作,文房四寶基地與我校美麗科學團隊、國儀量子電鏡研究團隊合作,基于規范的取樣方法,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光學顯微鏡,通過超高清微觀攝影、文化故事創意構思,將經典的筆墨紙硯組合融入傳統水墨風格的武俠效果呈現給觀眾,在展現其微觀形貌的同時解讀其中的獨具魅力的科學原理。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此次適逢中國第七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新華社聚焦報道我校傳統文化與實驗科學融合探究成果,是對我校傳統文化研究創新成果的肯定。科技傳播系將以此為契機,結合當前行業實際訴求與國家實際問題,進一步加強從科學角度去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工作力度,在立德樹人的同時,從解決實際問題、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等角度為學校特色文科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供稿:教育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文房四寶工藝傳承基地、科技傳播系)

            新華社報道鏈接:

            《非遺正青春|“微”探文房四寶的“青春”密碼》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544694?d=134b1d2&channel=weixin

            《非遺正青春|顯微世界里探尋“紙壽千年”的奧秘》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542529?d=134b1d1


            韩国黄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