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金周英教授應邀做客我校科技人文講堂,在東區師生活動中心五樓會議室開講“中國要全面復興 必須加強未來研究”。學院黨委書記褚建勛教授主持報告會,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彭新華教授,科技傳播系吳琦來副教授、紀嬌嬌特任研究員、徐文韜特任副研究員及六十余位師生參加報告會。
金周英教授在報告中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面臨的技術濫用、生態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等現實危機,以及科學技術、物種滅絕、人類進化方向、人類文明危機等長遠風險,促使世界各國加大了未來研究力度,未來研究浪潮再次興起。金周英教授用長周期的歷史視野,系統梳理了未來研究從公元前至今的五次浪潮,全面介紹了蘭德公司、世界未來協會(WFS)、芬蘭未來研究中心等世界33個未來研究機構。
金周英教授認為,未來研究的服務對象不限于各類決策者、科學家,具有遠大理想和雄心大志的企業家、創業家,更應該服務于全社會。在21世紀以來的第五次浪潮中,我國學者的未來研究讓全球未來學界矚目。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躍升和國際地位的逐步提高,用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必須要加強未來研究。我國在未來研究的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方面,已擁有國際發言權,如金周英教授提出的創新的新解、軟技術、軟環境、可持續發展新說與中國實踐、文明轉型論、長遠戰略管理理論、中國特色創新型國家建設等理論或觀點,已得到國際未來學界的高度肯定。但我國現有的未來研究力量還很薄弱,急需社會各界加大關注和投入,壯大我國未來研究力量,更好服務國家戰略需要。
最后,金周英教授向大家介紹了正在推進中的未來研究院的定位、特點、服務方式、中長期目標等愿景,期盼廣大青年學者投身未來研究之中。
在報告伊始,金周英教授還深情回憶了我校60級電子學系校友在母校的學習時光,介紹了大家在教育、科技各戰線踐行“科教報國”理念的生動案例。
金周英教授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學系 (6005),曾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國防科工委某研究所從事國防科研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技術創新和戰略管理研究中心創始人和原主任,北京軟技術研究院院長。擔任“全球未來展望組織” (MP) 項目委員會委員、中國分部主席,世界未來協會(WFS)中國分部主席,聯合國國際合作協調局高級顧問 (UNICCA),世界商務研究院 (WBA) 高級研究員(美國加州),國際“道德市場”媒體(佛羅里達) 全球咨詢委員會成員,若干雜志的編委或顧問委員會成員,比如英國著名雜志“人工智能與社會” (AI&SOCIETY) 等。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未來研究、軟技術、軟環境、長遠戰略管理、創新等。近年來還被全球未來展望網絡評為“全球專業未來學家”,上榜的208位中唯一的中國大陸學者;被羅斯·道森網評為“全球優秀的女性未來學家”,上榜的一百多位中唯一的中國學者。主要學術成果包括21部專著,6部英、日文譯著,20多部中英文合著,30多部重要研究報告,40多家企業診斷和咨詢報告,上百篇重要論文。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