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下午,科技哲學系校友、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研究院樊春良研究員應邀做客科技人文講堂,作題為《科學技術發展的道路》學術報告。科技哲學系副主任王高峰副教授主持了報告會,張貴紅副教授、萬明副教授,以及人文學院師生30余人參加了報告會。
樊春良研究員將70多年來的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分為3個階段,分別為科學技術為國家發展服務(1949-1966)、科學技術為經濟建設服務(1978-2005)、科學技術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2006-2020)。
建國之初,全國的科學技術人員不超過5萬人,專門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僅6000余人,建設一支科技隊伍,集中科技資源,解決國家發展關鍵問題成為黨和政府發展科學技術的必然選擇。第一個“12年規劃”的成功,使中國的科學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隨后,國家通過制定十年規劃,完成了諸如“兩彈一星”等壯舉。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的改革與開放聯系在一起,國際合作使中國科學直接進入世界前沿,通過科學基金、自主創業等形式,增加科研活力;通過科教興國戰略、科技創新工程、國家基礎研究重點研發計劃以及知識創新工程實現科技體制改革。進入21世紀,國家通過制定相關規劃綱要,實現科技創新能力全面增強、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日益顯著,而且在跨越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對于中國科技發展的成功要素,樊春良研究員認為,黨和政府對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視、國家支持的不斷增加以及科技面向國家經濟社會需求發展是關鍵的因素。此外,尊重科學發展的規律、尊重科研人員的勞動和創造性以及開放合作的環境也是影響科學技術有效發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樊春良研究員總結了未來科技創新發展的任務和挑戰。他認為,按照創新的不同層面活動的特點,重塑國家創新體系,促進國家高質量發展。
樊春良研究員以詳實的史料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進行了系統性梳理,講座結束,大家就科技治理、科研倫理等問題進行深入交流,樊教授給予細致解答。參會者紛紛表示,這場講座對于理解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思考未來發展的機會。
樊春良,男,博士,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二級),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崗位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常務理事,科技政策專業委員會主任。長期從事科技政策與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科技政策理論,美國科技政策、國際科技合作,科學與社會等,出版專著《全球化時代的科技政策》(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科技哲學系 劉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