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我院科技傳播系褚建勛教授(第一作者)、碩士研究生朱雨琪、紀嬌嬌特任研究員(通訊作者)在科技傳播領域、科學史和科學哲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PUS)上發表論文,標題為“Characterizing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climate change misinformation on Chinese social media”(中文社交媒體上氣候變化虛假信息的語義特征探究)。
在“雙碳”的背景下,提高公眾對氣候變化的科學認識是實現“雙碳”目標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有助于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并促進公民行動,從而確保科技政策的實效。然而,泛濫的虛假信息是社會共識瓦解和科技進步的主要阻礙之一,如何高效地識別社交媒體氣候變化的虛假信息(misinformation)成為學界和業界共同面臨的重要議題。
該研究選取2010年到2020年微博上的氣候變化文本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文本潛在語義特征在識別虛假信息方面的有效性。研究結果表明,在氣候變化討論中,涉及環境與健康影響、科學與技術、信仰與觀念的主體框架,以及非具體的權威引用,是虛假信息有效的預測指標。該研究針對氣候傳播中的虛假信息識別,以及公眾對氣候變化的科學認知不足的問題,提出了可行性建議,以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并為氣候變化討論提供更加良性的網絡互動空間。
據悉,PUS雜志創刊于1992年,不僅是“科學傳播”領域國際最權威的兩本期刊之一,也是“科學史和科學哲學”領域全球排名第二的頂級SSCI期刊(JCR排名),主要研究科學與公眾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提高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和意識。該論文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后真相時代虛假網絡信息識別的大數據技術應用與研究”(18CXW027)支持。
論文鏈接:Chu, J., Zhu, Y., & Ji, J. (2023). Characterizing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climate change misinformation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https://doi.org/10.1177/09636625231166542
近三年來,褚建勛教授和朱孟瀟特任研究員、紀嬌嬌特任研究員,以及近十位博士生、碩士生組成的“計算傳播學”團隊,依托學院新成立的計算社會科學與融媒體研究所,致力于科學傳播與計算傳播的前沿理論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Scientometrics、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等本領域國際頂級期刊上,并陸續在ICA、PCST、IPMC等一流國際會議上應邀交流匯報,獲得了國際同行的關注和認可,也體現了科技傳播系在打造“科”字當頭的特色交叉學科方面的辦學成效。
從學術影響來看,該團隊還連續三年承辦了國際傳播學界最頂級學會ICA全球學術年會的“Regional Hub”中國分會場已小有名氣(即將于5月27日在科大東活報告廳舉辦全球同步視頻論壇),該團隊2023年3月成功推動中國科大聯合北大、清華、復旦、上交、浙大、中國人民大學等共七校組建ICA China Chapter聯盟(我院朱孟瀟當選為ICA China Chapter首任輪值主席,北京大學為候任輪值主席單位),并通過公開競選獲得2023年9月的全國計算傳播學會年會主辦權,使我校在“計算傳播學”這一新興交叉領域已具有一定的國內外學術影響力。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計算社會科學與融媒體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