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4日上午,由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心理系主辦的心理學前言論壇第十六期正式開講。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學術副所長何生研究員應邀做題為《The why, what, and how of attention》的精彩講座。講座在東區二教408教室舉行,科大師生線下參加。心理學系副主任張效初教授致開場詞,對何生研究員的個人履歷以及相關研究方向進行了介紹,并對相關學科師生的到來表示歡迎。
何生研究員以視覺注意為媒介,詳細解釋了三個重要問題:我們為什么需要注意?什么是注意?以及注意是如何完成的?
首先針對第一個問題,注意是我們人類得以生存的必要能力之一。由于能力限制,在繁雜的信息輸入下,需要一種策略對特定區域的信息進行優先處理,而這個策略就是注意。何生研究員指出,雖然早在19世紀William James在The Principle of Psychology一書中指出“Everybody knows what attention is.(所有人都知道注意是什么)” 但是直到現在注意的機制仍然沒有完全被揭示。
其次針對第二個問題,注意是大腦在任何時間都能控制有限資源的一種能力,因此對周圍的一小塊區域進行更深度的處理。何生研究員指出,注意的控制模式可以分為兩類: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其中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模式是指我們大腦根據已有的經驗和知識有目的的控制注意的區域,自下而上的注意控制模式是指我們由于外界的視覺刺激所引發大腦控制注意的區域。神經影像學研究已表明兩種注意模式具有不同的神經網絡。整體來看,注意涉及知覺(過程)以及意識(表征),從信號輸入到直覺(過程)再到意識(表征),注意不僅起著前饋作用同時也有著反饋作用。
最后針對第三個問題,主要落腳于注意的特性。何生研究員結合自身團隊的研究結果分別解釋了注意的空間分辨特性和時間分辨特性。相較于一般的視覺空間分辨率,注意的空間分辨率更低;同時,注意的時間分辨率也體現出一定的周期性震蕩,并且震蕩周期也會隨著注意的任務不同而發生變化。
何生研究員詳實而精彩的分享讓現場師生受益匪淺,雖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利用注意,但是我們對注意機制的理解仍少之又少;同時何生研究員對注意和神經網絡結合這一問題的闡述也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如何把注意的控制模式加入神經網絡模型中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
一個多小時的講座和討論,何生研究員幽默風趣的風格,激發了師生們對為什么需要注意、注意是什么以及注意如何完成這三個問題的強烈興趣和深入思考,大家積極與何生研究員互動,并且針對一些感興趣問題和何生研究員進行了深入交流和討論。
講座最后,張效初教授代表心理學系全體師生對何生研究員的精彩講座再次表示感謝。
心理學前言論壇,作為心理學系三大品牌論壇之一,旨在通過和國內外知名學者的互動,分享心理學前言熱點研究,以及心理學科在社會關切問題上的應用,積極促進具有科大特色心理學科的構建。
何生,研究員,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學術副所長,腦與認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組長,博士生導師。被選為Sloan基金會的Sloan Research Fellow;獲得McKnight Foundation的21st Century Award。被明尼蘇達大學授予McKnight land-grant Professorship榮譽。曾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重點實驗室項目、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北京市科學計劃課題等項目。相關研究發表在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PNAS、Current Biology等頂級雜志。
(心理學系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