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9日下午,由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主辦的心理學前沿論壇第十四期正式開講。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陳群林博士應邀做題為《“科學家”vs“藝術家”:人格與大腦結構模式的異同》的精彩講座。講座通過騰訊會議同步在線分享,科大師生線下線上參加。心理學系執行主任孔燕教授致開場詞,對陳群林副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并對相關學科師生的到來表示歡迎。

創造性是人類特有的高級認知能力,過去30余年里,研究人員從不同的視角結合神經成像技術來探究創造性的本質,旨在探明其起源和發生機制。陳群林博士一直關注高創造性群體思維認知神經機制及人格、大腦結構模式的差異研究。他首先基于人格復雜、多元、可塑的特征,從人格類型多變量和人格模式的角度出發,創造性地運用心理測量網絡和滲透網絡分析方法,對科學家、藝術家、大學生三個群體的樣本,采用CAQ量表進行測試,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科學家、藝術家在人格特征、交互模式和整體人格模式方面顯著異于常人的結論。陳教授用詳實的實驗數據論證了,藝術家的開放性人格特征最明顯,科學家的盡責性程度最大,藝術家的外向型高于普通群體,藝術家人格維度的交互程度最高,科學家的人格結構模式凝聚性最強。緊接著,陳博士用實驗數據表明高創造性群體的腦區在視覺皮層密度較小,表明視覺加工能力較弱。同時,創造性與初級腦區關聯性強。最后,探討了創造性思維的起源和產生機制。陳博士認為創造性領域一般性機制可以通過遠距離概念的聯結和弱語義關聯突顯引發的舊要素新組合,即從發散到聚合的過程表現出來。語義和情景記憶誘導了默認網絡區域并產生了創新想法。以詩歌、繪畫創造為例,結合“產生—評估”循環結構復現方法,可以展現創造過程中腦區的動態加工機制。此外,基于語義激活擴散模型也能夠解析創造性聯想加工過程。
陳博士詳實而精彩的分享讓現場師生受益匪淺,心理測量網絡研究方法的合理性與有效性、高創造性群體大腦視覺皮層功能較弱、創造性與初級腦區而非高級腦區相關的事實等話題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對于創造性在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和化學家等不同學科專家腦區方面的差異也成為大家分析的熱點。
兩個多小時的講座及討論,激發了大家對創造性思維與整體人格特征、大腦結構模式之間關系的強烈興趣和深度思考。培養創新人才是國家的重大戰略,從腦神經科學角度揭示創新性思維發生的一般機制,有助于創新人才培養有效落地。師生們期待后續可以在項目申報、合作研究等方面就此問題共同推進。
講座最后,孔燕教授代表心理學系全體師生對陳博士的精彩講座再次表示感謝。

心理學前沿論壇,作為心理學系三大品牌論壇之一,旨在通過和國內外知名學者的互動,分享心理學前沿研究熱點,以及心理學科在社會關切問題上的應用,積極促進具有科大特色心理學科的構建。
(心理學系 楊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