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上午,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安龍教授應邀做客我校科技人文講堂,在東活五樓會議室作題為《人的免疫系統是怎么演化而來的?》的學術報告。人文學院執行院長石云里,北京中醫藥大學特聘專家許躍遠,人文學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副教授柯資能、劉歡、劉銳,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特任副研究員Bartlomiej Swiatczak等出席報告會,全校感興趣師生參加了此次報告會。報告會由校長特別助理朱燦平主持。
徐安龍教授從“我們從何處來? 我們是誰? 我們去向何處?”切入,以文昌魚研究為核心,向大家介紹了免疫系統演化進程的系統研究。從人體如何免受疾病困擾、固有免疫如何發揮作用、適應性免疫如何發揮作用、適應性免疫如何起源等方面,介紹了人類抗體重排機制的起源是由于基因轉座子驅動的“躍變”。
徐教授表示,免疫系統是機體抵御細菌、病毒侵害的最重要防線,包括固有免疫系統和適應性免疫系統。固有免疫系統是幾乎所有的生物都與生俱來的,而適應性免疫系統則是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形成和完善的。長期以來,適應性免疫系統的起源與演化一直是免疫學界的熱點和難點,無脊椎動物文昌魚研究中的重要發現為解開這道難題提供了一道曙光。
報告結束后,與會師生積極向徐教授提問,徐教授一一予以細致解答,并與師生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并帶領大家認識了非免疫器官在免疫中的重要作用。徐教授表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免疫系統是人體的“國防體系”,是用來保護人體免受疾病困擾的。我們通常認為皮膚、肌肉等器官不屬于免疫系統,但表皮往往可以最大程度保護人體不被感染,因此我們要重新審視被忽略的那部分。同時,徐教授勉勵青年學者要有面對科研難題的勇氣和膽魄,不要自我設限,不能固化思維、機械地看待事物,要秉持尋找真理的態度去鉆研,面對質疑要有自我堅持的定力,保持淡泊名利的心態。
校長特別助理朱燦平在總結講話中對徐教授的精彩報告表示感謝,并指出徐教授的報告既講述了其團隊目前已經完成的工作又提出了尚待解決的問題,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科學家精神,值得年輕學者學習。我們既要堅定文化自信,更要積極推進文化交流與融合。本次學術報告為醫學與人文的交流提供了平臺,拓寬了同學們的學術視野,激發了與會師生更多的思考。在熱烈的掌聲中,本次學術報告圓滿結束。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