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pkvea"><ins id="pkvea"></ins></menuitem>
<progress id="pkvea"></progress>
<option id="pkvea"></option>
    1. <menuitem id="pkvea"></menuitem>

        1. <samp id="pkvea"><ins id="pkvea"><ruby id="pkvea"></ruby></ins></samp><samp id="pkvea"></samp>

            心理學系在人格發展的解釋機制領域取得新進展

            發布者:賈倩發布時間:2023-04-07瀏覽次數:10

            社會投資原則(SIP)是目前解釋人格特質變化的一種主流方式。SIP 認為人格特質會隨著個體經歷新的社會角色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期待出現行為變化,從而變得更加成熟。眾多社會角色出現在成年早期,例如步入職場,婚姻生活,以及生育。大部分人都會在相似的年齡段完成這些任務,并且在人格上變得更加符合社會期待。大量的研究表明,重要生活轉折,例如工作,結婚,生子,以及離異與人格變化有高度相關性。這些研究間接的支持了社會投資原則。然而目前尚無實驗證據展現人格隨著社會角色改變的期待而改變,支持社會投資原則。

            基于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心理學系特任副研究員杭雨霑通過元人格特質對社會投資原則進行了驗證。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雜志上發表了題為 《Social Expectations as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Adult Personality Change: Limited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Social Investment Principle》的研究論文。研究發現,人們對于早期成年群體應該如何思考,感受和行為有著較為共性的期待。一些人格特質相比其他特質會受到更多的期待,這些期待值高的特質會比期待值低的特質表現出更高的平均值和更低的方差。這意味著期待值更高的特質相對會更加符合社會期待。人格特質的平均值和方差隨著年齡增加,但是這個變化與特質的期待值無關。以上結論側面支持了社會投資原則。

            圖1不同程度的社會期望和年齡對平均水平人格特質的影響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心理學系杭雨霑特任副研究員為本研究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原文鏈接:http://doi.org/10.1111/jopy.12809


            (心理學系 供稿)

            韩国黄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