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上午,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與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在南區三樓317會議室召開科研合作第二次交流研討會,本次交流研討會是在雙方首次研討會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工作推進。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語言科學交叉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凌震華教授、袁家宏教授、科大訊飛研究院杰出科學家潘嘉、科大訊飛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盛志超等、心理學系執行主任孔燕、心理學系全體教師以及部分學生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心理學系副主任張效初教授主持。
會議伊始,參會教師們對于新加入中國科大語言科學交叉研究中心的袁家宏教授表示了熱烈歡迎。袁家宏教授首先進行了詳細的自我介紹,他表示自己之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大數據語音學,從大數據出發來分析語音的模式和規律,從而進行語音評測、語音識別等;接下來的工作規劃中他有意向與心理學系合作,進一步探究語音和大腦活動中的聯系,如阿爾茲海默癥病人腦退化和語音能力的聯系等。心理學系與會教師先后介紹了各自的研究興趣,并就未來可能的合作方向進行了深入交流。
在上一次會議中,雙方圍繞自然與合成語音在AI模型和大腦神經活動上的表征、以及合成語音的評估指標優化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在這一次會議中,大家進一步針對上次討論后進行的科研進展展開了匯報和討論。其中,心理學系特任副研究員韋正德詳細介紹了他的兩篇正在審稿中的論文,一篇關于用神經影像的數據對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進行評估;另一篇關于人對機器人態度的大腦表征,結果表明盡管人對機器人的外顯態度較積極,但是對機器人的內隱態度仍保留消極態度,究其原因,人對比自己強大的未知事物容易產生恐懼是重要原因之一。愛丁堡大學語言學系碩士陳鈺璨詳細介紹了她與張效初教授團隊合作最新發表的一篇綜述,展示了人工智能和認知神經科學的合作、分離以及再合作,從中強調了人工智能和認知神經科學再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再合作的發展方向性。由于近幾年不少文章都找到了人工智能模型的神經可解釋性,陳鈺璨的綜述研究為人工智能和認知神經科學的合作搭建了支持的橋梁。
張效初教授強調了綜述中人工智能模型和大腦的閉環設計:人工智能模型所預測出的大腦數據要和真實大腦受刺激產生的數據保持高度相似性,達到模型對大腦的高度預測性,從而對人工智能的參數優化提供依據。袁家宏教授從語言學的研究模式提出,鑒于大腦發育具有年齡段的特點,大腦的數據可能要有兒童和成人之分。除此之外,張效初教授提到,人和AI處理數據時的核心不同:人在處理語句時是像喬姆斯基提出的建構主義一般建構出層級結構,而AI的數據來源于不同的人,是拼湊出的語句。孔燕教授對此補充道,人和AI的人格特征也應該有所不同,人的人格特征是在遺傳和環境相互作用下從小開始不斷被培養和建構的,而AI的人格特征由于數據來源的多元性,是相對不穩定的。后續討論中,凌震華教授和心理學系的教師們針對于下一步具體實施的實驗設計以及實驗數據選擇進行了具體商議。
通過研討,參會人員對語音人工智能和認知神經心理學的具體合作方向有了進一步目標,就數個創新并且應用潛力強的合作點達成了初步意向。
孔燕教授提議,在這兩次有效討論的基礎上,心理學系與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相互協作,形成研討機制,定期、專題研討,以項目帶動研究,爭取早日凝練形成既富有理論研究價值,又有實際應用場景的成果,與會人員一致贊同。
心理學系自建系以來,一直秉承科大新文科建設宗旨,積極嘗試和其它學科領域的緊密合作,探尋有科大特色的心理學學科建設之路。
(心理學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