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新時代肩負新使命,新征程面臨新挑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關鍵,中國的科學技術學應當勇立潮頭,勇挑重擔,為科學技術學的理論研究做出積極貢獻。
12月3日,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技術學專委會(以下簡稱:STS專委會)通過在線會議方式成功舉辦了“科學技術學與中國式現代化”2022年學術年會。會議圍繞3個議題展開研討:人類面臨的科技與社會的共同問題是什么?;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體現在哪里?;科學技術學能夠為這些智慧、方案和力量的挖掘做出怎樣的獨特貢獻?會議分設青年論壇、科技倫理、現代科技與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前沿的哲學研究4個專場。國內外近20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其中來自美國、英國等地的年輕學者、留學生同國內科學技術學領域的研究生近百人在線交流,共享學術盛宴。本次學術會議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技術學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承辦。
STS專委會秘書長王程韡主持開幕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學院執行院長石云里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向與會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希望通過舉辦學術年會加強海內外專家學者的交流溝通,進一步推動科學技術學的研究發展。STS專委會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學院科技哲學系執行主任徐飛教授在開幕式致辭中與大家共同回顧了STS專委會二十年來的發展歷程,通過生動案例分享了科學技術學在我國建制化發展過程中眾多專家學者通力協作不懈努力的豐碩成果,面對疫情影響,希望大家能繼續通力協作,以學術會議、青年論壇等多樣化的學術交流方式,傳承STS專委會面向科技與社會現實需求,執著學術探索創新的傳統,推動科學技術學研究持續向前。
近年來,STS專委會克服新冠疫情帶來的諸多困難,堅持科研服務發展,創新服務建設,以學術交流為紐帶,與國內外學術同行始終保持積極的交流溝通與研討,持續增強學術服務水平,本次會議也將對后疫情時代我國科學技術學的研究與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本次學術年會回顧:
【主旨報告單元之一】
李正風教授(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從三個觀點引出三個問題。科學技術作為推動人類現代化的決定力量,如何看待科學技術的力量,科技應該應用在哪些方面;社會變革需要不斷變化的科學技術的力量。怎樣維系這種力量;最后,現代化進程中科技作用的價值反思也值得各位科研工作者進行思考。
周程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科技哲學教研室主任、醫學人文學院院長)通過對蘇伊士運河與霍亂的檢疫,從英法德幾國圍繞霍亂檢疫的政治角逐的不同解讀,探究科學背后國家、政府、政策之間的影響。
段偉文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科技哲學研究室主任)從認知動力學角度重新解讀無知,一般認為無知應該被克服,無知導致愚昧,但無知其實是一種科學發展的動力。無知學是對無知的制造、知識遺失和遺忘的研究。
【主旨報告單元之二】
李春成(天津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認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化的動力既來自于科學技術自身內部的運動規律,也來自外部的社會需求,特別是經濟、技術競爭的拉動。從五個角度詳細介紹了科學技術體系化的動力機制。
胡志強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認為公眾對專家的識別、公眾對專家的態度、公眾對專家證言的接受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分歧,甚至出現混亂。因此,從認識論角度分析公眾與專家的關系問題,可以幫助公眾更好地判斷專家的可信性、理清外行-專家問題。
劉立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提出應借鑒國際學術成果,充分運用“六個堅持”的立場,推動中國自主科學技術學知識體系的建立。新時代新征程,建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陳悅教授(大連理工大學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以“中國式現代化視閾下科學學再思考”為題,從物質精神、和諧共生、和平發展、共同富裕等幾個方面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底層邏輯與科學學底層邏輯的結合問題。
姚大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科技史綜合研究室主任)為本次會議帶來“書寫在大地上的科學技術學”的主題匯報,從另一個角度介紹了我國科學技術學的起源、發展與創新,為大家帶來啟發性思考。
王金柱教授(安徽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對腦機接口技術前沿發展進行了介紹,聚焦該技術引發的數據隱私問題,從范疇認知、倫理治理以及政策規范等方面為大家作了細致的分析。
【青年論壇之一】
陳泓邑(云南大學哲學系講師)以精準醫學為切入點,深入分析有價值的疑難何以轉化為科學問題。通過考察科學與價值二分的歷史淵源,引入科學問題的界定與應用范圍,介紹了重制證據等級與推理風格,探討了臨床實驗得以實施的可能性條件。
王晨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哲學系博士研究生)通過對河南省伊川縣進行的實證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風險感知理論、威懾理論為基礎,建構研究模型,分析了農民網絡虛假信息甄別的影響因素,以期為政府、個人與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建議。
章邵增(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助理教授)、陳茁(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博士研究生)將約旦河谷的防洪墻與當今水電站相結合,探索知識交流和創新的可能性。結合我國工業發展,提出中國標準要走出去,需要實踐與知識相結合。
廖苗副教授(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基于理論與個案,提出公眾參與技術評估的目標應該是補充專家知識、提升社會認知、保障公民權利,而制度化會帶來批量化的公眾參與實踐。
【青年論壇之二】
許辰佳(倫敦大學人類學博士、華南師范大學特聘副研究員)基于SSK視角,分析居民膳食指南中有關牛奶的科學知識,通過對產學研利益與共的社會背景分析,提出喝牛奶補鈣成為喝奶強國的核心環節,但喝奶補鈣的知識還需要進一步探討與確證。
胡甦(愛丁堡大學社會學博士、北京科技大學博士后)首先對科學物質的生成進行界定,認為科學讓物質從混沌中脫離、被辨認,并回答本體論問題。然后引出實驗室如何形成這種認知,并由此進行了冶金考古的案例分析。
徐秋石(清華大學哲學博士&康奈爾大學聯合培養、南方科技大學助理教授)介紹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噪音現象。認為噪音與資本相聯系,體現出一種權力關系。噪音現象的背后也體現出技術發展的弊端,技術在資本社會解決問題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引發了更多力度更強、更為致命的問題。
胡萬亨(康奈爾大學科學技術學系博士候選人、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STS項目訪問研究員)將研究聚焦于算法與醫學的結合,基于田野調查,探討放射科醫生對算法的使用與參考,以及由此引發的人工智能哲學思考。
【青年論壇三】
傅夢媛(東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從“微塑料”話題出發,對日本期刊雜志進行了統計定量調查。
賀久恒(康奈爾大學科學技術學系博士研究生)聚焦于AI技術,重點分析了圍棋AI的發展、問題及現狀。
邢麟舟、楊梟、王心怡分別分享了自己在佐治亞理工大學、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STS專業的學習與日常。
【專題分會場:科技倫理】
楊珊珊(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從內在邏輯、作用機制、實踐路徑幾方面探討了科技倫理治理的可實現性及重要性,特別強調了“科技社團”即科技社會團體的作用,闡明了科技倫理與新時代科學共同體的使命之間的聯系。
劉成科(安徽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特任教授)帶來了“基于技術層級的主題懸置與責任錨定——以自動駕駛汽車為例”的報告,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強調了技術嵌入與責任錨定,并提出一系列具體措施以推動倫理共識、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
汪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哲學系博士研究生)在“基于價值嵌入的醫療人工智能倫理規制研究”報告中,結合政策背景詳細介紹了從體制改革到技術賦能的選題意義與相關前沿研究進展,對醫療人工智能可能引發的倫理問題提出了一套可行的倫理治理框架。
劉天語(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在“‘算法制’倫理:數字社會的組織倫理新向度”報告中,由算法作為數字社會的核心技術架構帶來了諸多倫理與風險挑戰這一研究背景,引出新型數字勞動秩序這一研究主題,對算法組織形態的證成邏輯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
【專題分會場:現代科技與馬克思主義】
王春梅教授(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帶來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內涵與意蘊”的主題報告,強調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系統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對創新、協調、綠色、共享、開放分別作了細致入微的講解,進一步闡釋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深刻含義。
郭思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哲學系博士研究生)以“科學熱詞轉換與科學前沿研究的更迭”為題的報告引起了與會嘉賓熱烈的討論,通過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從不同學科研究前沿的鑒別到跨學科科學前沿的考察為分析角度,深入闡釋了“種種科學熱詞此起彼伏,而科學的前沿究竟在哪里?”這一主旨問題,最后引入有關“社會如何能更好促進科學發展”的思考。
施天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帶來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的現狀、熱點和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獻計量分析”報告,從文獻計量的角度對當前國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的文獻進行了綜合分析,形成可視化知識圖譜后進行解讀,并提出未來研究展望。
劉超群(南開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報告了“現代性的啟蒙:《自然辯證法》中的辯證實現觀”,分享了重讀恩格斯《自然辨證法》,對其辯證現實思想的重新思考與反思,闡釋了辯證現實觀對現代性的啟蒙意義。
【專題分會場:科學技術前沿的哲學研究】
武大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哲學系博士研究生、西南科技大學講師)以“資本介入科學活動的負面影響及其應對”為題,對科學活動中尤以期刊雜志在論文收錄過程受資本介入影響的學術不端行為進行了揭露和抨擊,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應對建議。
閻禹宏(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報告了“中國新時代公民身份的內涵”,對公民權、公民身份、公民資格進行了詞義辨析,進一步對其哲學意義上的身份內涵進行了闡釋。
孫守領(安徽省委黨校博士后)帶來了“莊子的技術治理思想及其當今啟示”的報告,對莊子哲學思想中涉及的技術治理相關內容進行了解釋與提煉,結合當今時代背景對其應用意義融匯,具有啟發性。
王經民(中共陜西省委黨校碩士研究生)以“身份認同視域下元宇宙技術對國家間關系的可能影響探析”為題,報告了在身份認同視域角度下對國際政治行政關系中元宇宙技術可能產生的作用與影響進行了分析與展望。
朱偉康(安徽大學哲學院碩士研究生)報告了“人工智能革命與哲學的融合”,從科技革命對哲學思想帶來的影響與哲學思想是否能夠一定程度上對科技的進步帶來指導兩個角度進行了探討與分析,回顧與展望了人工智能發展與哲學融合的實踐與可能。
(文/圖 陳雨佳、劉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