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科技傳播系、中科院科學傳播中心特任研究員紀嬌嬌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的身份,在情報學和圖書館學、信息管理領域國際頂級期刊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簡稱:IPM,一區SSCI期刊)在線發表研究最新學術成果“A comparison of misinformation feature effectiveness across issues and time on Chinese social media”,第二、第三作者分別為科技傳播系碩士生朱雨琪同學、深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巢乃鵬教授。
社交媒體時代虛假信息的泛濫給社會帶來了諸多不良影響。虛假信息識別檢測是虛假信息治理的重要環節,其中,特征的有效性直接影響識別和檢測效果。目前鮮有研究關注在跨事件、跨時間維度上虛假信息特征的穩健性。因此,為了挖掘穩健的虛假信息特征,團隊成員構建了從2010年到2020年間微博上關于氣候變化和轉基因問題討論的虛假信息數據集,并通過回歸比較在不同時間點以及不同議題上,內容、用戶、傳播三方面特征在識別虛假信息方面的表現。結果表明:(1)與用戶和傳播的特征相比,內容特征(話題和情緒)在跨議題和跨時間上的預測能力相對穩定;(2)特征的預測能力在不同時間點有所不同。該研究驗證了虛假信息特征在跨議題和跨時間維度上表現差異,意味著已有的虛假信息特征或模型需要基于社會語境不斷優化。作者建議未來虛假信息識別研究可以更加關注基于內容的特征,尤其是內容中的隱性特征。此外,為了保證虛假信息特征在時間跨度上的有效性,研究者應該根據不同的時間節點對特征進行檢驗。
該文是紀嬌嬌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后真相時代虛假網絡信息識別的大數據技術應用與研究(18CXW027)”的階段性成果。其團隊長期致力于通過前沿的研究方法研究科學傳播以及科技與社會問題,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Scientometrics等國際知名期刊,獲得了來自世界同行評議的認可。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作為愛思唯爾出版的雙月期刊,是SCI(Computer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s類別)與SSCI(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類別)共同收錄的一區期刊,在學術界享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2022年最新影響因子為7.466,CiteScore為10.0。該期刊涵蓋了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管理科學、傳播學等學科的前沿研究,致力于跨領域的創新交叉探索。
圖:論文封面
Ji, J., Zhu, Y., & Chao, N. (2023). A comparison of misinformation feature effectiveness across issues and time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60(2), 103210. https://doi.org/10.1016/j.ipm.2022.103210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