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pkvea"><ins id="pkvea"></ins></menuitem>
<progress id="pkvea"></progress>
<option id="pkvea"></option>
    1. <menuitem id="pkvea"></menuitem>

        1. <samp id="pkvea"><ins id="pkvea"><ruby id="pkvea"></ruby></ins></samp><samp id="pkvea"></samp>

            我校科技古籍項目再獲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立項

            發布者:賈倩發布時間:2022-11-22瀏覽次數:10

            11月14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公布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專項項目擬立項名單,包括團隊項目12項,學者個人項目63項。我校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褚龍飛副教授組織申報的學者個人項目《王錫闡歷算文獻整理、校注與研究》獲批立項。

            《王錫闡歷算文獻整理、校注與研究》屬于科技古籍整理研究類項目,將遵循古代文獻學與科技史研究的學術范式,首次對清初著名天文學家王錫闡的歷算著作進行全面的整理和校注,并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內容包括數理天文學解讀與公式化處理,同時兼顧核驗歷法精度、考證知識源流等多方面的工作,旨在推動對王錫闡歷算工作的系統性、通貫性考察,從整體上填補明清天文歷法史研究中的知識缺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古籍整理研究在我國備受重視。1958年,國務院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將這項工作納入國家管理的正軌。1981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整理我國古籍的指示》。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被提高到“對賡續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略高度上。自2018年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設立“冷門絕學”研究專項,旨在重點支持對國家發展、文明傳承、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或填補空白價值,但目前投入不足、人才匱乏、研究斷檔、亟需搶救的冷門絕學,鼓勵運用新理論新方法進行跨學科跨領域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在其中占有相當高的比重。

            科技古籍承載著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歷史,是重要的國家文化遺產,其整理和研究是科技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是一個文理交叉的領域,在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中占有重要位置。我校科學技術史學科遵循錢臨照先生在《墨經》物理學研究中所樹立的古代科技文獻的考據學傳統,一向重視科技古籍的研究和整理。近年來共承擔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4項、國家清史工程文獻整理項目1項,出版有《海外珍稀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集成》(2010)、《〈崇禎歷書〉合校》(2017)、《〈天步真原〉校注》(2018)、《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第二輯)》(2019)、《崇禎改歷奏疏匯校》(2020)、《<天象源委>校注》(2021)和《<明史·歷志>匯校考訂》(2022出版中)等著作,目前在研的還有張楠特任副研究員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專項《中國古天文儀象文獻整理、校注與研究》。這些項目不僅使一些長期沉寂海內外的中國古代科技典籍重回學界視線,還通過嚴密的整理考校,為相關的科學史研究提供了更為堅實和可靠的文獻基礎。此次立項是我校積極開展新文科建設的一項新成果,也彰顯了我校在科技古籍整理研究等特色人文社科領域的長期潛心探索的深厚積累。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韩国黄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