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pkvea"><ins id="pkvea"></ins></menuitem>
<progress id="pkvea"></progress>
<option id="pkvea"></option>
    1. <menuitem id="pkvea"></menuitem>

        1. <samp id="pkvea"><ins id="pkvea"><ruby id="pkvea"></ruby></ins></samp><samp id="pkvea"></samp>

            何曉松特任研究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醫學部課題立項

            發布者:賈倩發布時間:2022-09-26瀏覽次數:25

            2022年9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了2022年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評審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心理學系何曉松特任研究員主持申報的“局灶性進展為雙側強直-陣攣性發作的丘腦功能網絡機制研究:跨癲癇起源的共性和特性”面上項目通過了醫學部的審核獲準立項(項目批準號82271491)。本項目是心理學系自2020年12月建系以來首個作為第一依托單位的國家自然科學面上項目,擬將認知心理學中新近衍生出的網絡神經科學方法應用于臨床研究,進一步推動了心理學和臨床醫學交叉學科的發展,也是我校以科技為特色的新文科建設的有益嘗試。

            癲癇是僅次于腦卒中的第二大常見神經系統疾病,患病率高達 6‰,是世界范圍的重大醫療難題及社會公共衛生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共有約5000萬癲癇患者,僅中國就有近1000萬,每年帶來的經濟負擔超過200億元人民幣。在所有癲癇發作類型中,局灶性進展為雙側強直-陣攣性癲癇發作(FBTCS)會導致更高的致殘、致死率和術后復發率,是癲癇治療的重大挑戰,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然而,如何特異性提高對FBTCS的控制,學界尚無定論,根源是缺乏對其發作機制的理解。

            聚焦“FBTCS的發作機制”這一核心科學問題,何曉松團隊將與我校附一院神經外科綜合癲癇中心團隊、以及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金陵醫院醫學影像科深入合作,將靜息態功能磁共振與網絡神經科學方法相結合,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展開研究。理論上,項目將通過回顧性對比分析FBTCS相關丘腦功能網絡特征在不同癲癇起源的患者組之間的異同,為FBTCS發作機制提供系統化闡釋。實踐上,項目將建立的丘腦網絡機制模型應用于接受迷走神經刺激術治療的FBTCS患者數據,探索該模型與神經調控效果的關聯,以檢驗其臨床應用潛力。本研究可同時兼顧FBTCS發作的普適性規律和起源特異性差別,更好地服務于不同癲癇患者的個性化治療需求。項目成果可能用于改進神經調控手術的術前評估流程,包括提供手術療效預測,輔助鑒定刺激靶點等,并最終提高手術成功率。

            2014年起,何曉松特任研究員在美國杰佛遜大學神經內科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工程系從事認知神經心理學臨床研究,將癲癇神經影像學與網絡神經科學結合,作出多項領域突破,獲美國癲癇協會青年研究者獎和博士后研究獎學金,并受邀入選國際抗癲癇聯盟癲癇手術網絡工作組。2021年3月回國加入我校心理學系,建立腦網絡與功能實驗室,繼續深耕心理健康相關神經和精神疾患的腦網絡機制研究。何曉松特任研究員先后在Brain, Neurology, Nature Method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國際一流 SCI 雜志上發表論文 30余篇,谷歌學術引用1100余次。他的工作得到國際知名專家的專文評述,Faculty 1000推薦,并被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等業內頂級期刊多次引用。在2020年以封面論著發表于臨床神經心理學頂級刊物Brain的研究中,何曉松特任研究員基于顳葉癲癇數據,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基于基底神經節—丘腦—皮層通路的FBTCS多維網絡機理模型,為本項目立項奠定了關鍵基礎。

            近年來,何曉松特任研究員帶領團隊響應“健康中國2030”重大戰略部署的號召,專注踏實,在癲癇的發病風險、認知損害和手術預后相關腦網絡機制等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助力全民健康。


            (心理學系 供稿)

            韩国黄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