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pkvea"><ins id="pkvea"></ins></menuitem>
<progress id="pkvea"></progress>
<option id="pkvea"></option>
    1. <menuitem id="pkvea"></menuitem>

        1. <samp id="pkvea"><ins id="pkvea"><ruby id="pkvea"></ruby></ins></samp><samp id="pkvea"></samp>

            真實 鉆研 動員——在“科學家精神與大學校史研究論壇”上的講話
            韓啟德

            發布者:賈倩發布時間:2022-08-04瀏覽次數:10

            編者按:

            為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深入發掘中國科大校史中的寶貴精神財富,7月27日上午,由我校與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校史研究分會共同主辦的“科學家精神與大學校史研究論壇”在東區師生活動中心五樓國際會議廳召開,就科學家精神與校史研究的結合進行深入探討。來自各兄弟高校的科技史與校史代表共30余位專家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共同參與了討論,并就我校應如何發揮科學家資源優勢,更深入開展校史研究做出了深入交流。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北京大學韓啟德院士在大會致辭中表示,弘揚科學精神已成為共識,科學家精神和校史研究存在密切聯系,大學、科學家、科學精神,實際上是高度結合在一起的一個整體。目前我們的研究工作還需要從“真實、鉆研、動員”三個方面深入進行,切實做好校史研究,為更好地弘揚科學精神服務。現將韓啟德院士致辭全文刊出,供感興趣的研究者閱讀、學習。

            各位同道: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辦“科學家精神和與大學校史研究論壇”,我認為非常有意義,也很高興能夠參加這個論壇。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到現場,還是有點遺憾。下面我盡量簡單談談我對科學家精神和大學校史研究的看法。

            要弘揚科學精神,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我們要做好科學研究、要有原始創新,需要科學精神;要發展經濟、政治、社會、文化,需要在全民弘揚科學精神。我們現在做的很多事情,大家不滿意,效果不好,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我們沒有弘揚科學精神。那么什么是科學精神呢?說起來與科學的定義有很大的關系。有人說科學就是科學家做的事情, 我認為有一定道理。科學是由科學家在做的,科學精神是集中由科學家來表現的。所以可以簡單地說,科學精神就是科學家精神。現代大學的一項重要功能是從事科學教育和培養科學人才,而科學家是主體,學校的歷史很大一部分是科學家所從事工作的歷史。所以我認為在大學,科學精神、科學家精神與校史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我們研究大學校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學里科學家的歷史:他們做了什么事?他們怎么做事的?在他們身上顯示出什么樣的一種精神?所以我覺得校史研究應該把重點放在對“人”的研究上。我們現在各個學校乃至院、系,在校慶、院慶、系慶,特別是“逢十逢五”搞紀念活動時,往往也編撰一些校史、院史和系史等,但多數只相當于大事記或者編年史,恰恰對大學里邊的人,特別是教師、科學家,對于他們個人經歷,特別是精神生活,落筆不夠。所以我覺得今天開這個會,研究“科學家精神與大學校史研究”,這個題目確實非常好。我們要把是否通過科學家的個人歷史來體現科學家精神,從而弘揚科學精神,作為衡量校史做的好不好的一個重要標準。

            北大科技醫史系將北大理科史作為一個重點的研究對象,對這點有了一點體會。比如在啟動這個項目的研討會上,有一個案例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王義遒老師,曾任北大副校長、教務長,關于他研究原子鐘的事情,在現在的北大校史里邊,只在角落上一筆帶過。在這次會上他講述了自己的研究過程。他在留學蘇聯時根本不是學習這個領域的,但回國后根據國家的需要接受了自主研究原子鐘的任務。他在零基礎上創造條件,一年多就研制成功,在國防建設等領域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可惜文革來了,研究只能擱置。差不多十年后國家又下達研發任務,這時國外已經有了很大發展,他又克服重重困難,做出了樣機。但這時又遇到了新的問題,改革開放可以從國外購買了,于是又前功盡棄。回顧他研發原子鐘的整個過程,特別能夠體現中國科學家怎么在困難的條件下,用創造性的思維在短時間里出色完成任務的精神氣質,同時也深刻啟示科學技術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緊密關系。如果能把這類人與事深入研究下去,我們校史研究的水平就能進一步提高,也更能詮釋科學家精神。

            我想,這在中國科大校史研究中會更加突出。中國科大是我們中國非常特殊的一所大學,她很年輕,但是在我們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當中,在科技人才的培養方面,都有非常特別的貢獻,如果計入規模因素,她是我國高校中培養優秀科技人才效率最高的學校。科大為什么成功呢?我看過一些材料,我認為這與科大創始時候的那批教授有很大關系,如果深入研究他們,落到每個人,探究他們的經歷,探究他們怎么在建設科大中發揮作用的?他們是什么樣的人?就能回答科大成功的原因,得出值得當前借鑒的經驗,也會對理解中國科學家的精神和弘揚科學精神,會有非常大的幫助,就會成為非常好的校史研究。

            所以我認為中國科大召開今天這個研討會,學校黨委和包校長重視校史的研究,并且把校史研究和弘揚科學家精神聯系起來,是帶了很好的頭,我們大家都應該熱烈響應。我們北大、北大科技醫史系一定積極參與。

            對科學家精神和校史研究,我有三點小的建議:

            第一,要真實。盡管歷史從來不可能完全脫離寫歷史的人的思想意識,但無論如何要力求做到真實。即使研究成果一時發表不了、成不了著作,但歷史是為后人用的,功在千秋,我們還是要把最真實的歷史事實記錄下來。這也是對我們學術境界的考驗,對我們是不是真做負責任研究的考驗。

            第二,要鉆研。不是一般的研究,而是要鉆進去研究。校史是很復雜的,對已經過去的事情,到底是這樣的還是那樣的,往往難說清楚了。我們要遵守歷史學的范式,主要要依靠文獻、檔案等文字材料,要有可落實的證據。有的材料往往已經近乎丟失,或者躺在哪個角落里,很不容易發現。這就要求我們下功夫去找,如果沒有直接證據,也要想辦法找到足夠的間接證據。除此之外,我們要抓緊積累口述資料。對口述資料的使用要十分謹慎,得出結論時要盡量完善旁證。歷史事件往往不是孤立的,是在更大的情景下發生的,我們看一個歷史事件,收集資料和闡述資料的時候,要放到更加復雜的社會環境當中來看這件事情。總之,如果真要把校史做好,是要下大功夫的。

            第三,要動員。校史研究,不是組織一個校史寫作班子,做出一個本子就完事了。校史研究要讓學校的廣大職工,特別是我們的教師和干部都參與進來。如果寫科學家,那一定要把老師和科學家動員起來,因為不懂科學家的研究內容,就難于深入挖掘蘊含其中的精神。我們也要把盡量多的當事人動員起來,把科學家的學生與家屬動員起來。研究過程中要實施學科交叉,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把研究做深,才可以把我們的校史寫好。

            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夠強調真實,強調鉆研,強調動員,我們的校史研究一定可以比現在做得更好!

            最后我預祝這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韩国黄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