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根據科技部、中宣部、中國科協、中科院總體部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辦2022年科技活動周暨第十八屆公眾科學日活動。5月28日下午,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周忠和院士開講系列科普報告會第九場報告,校長包信和院士主持本場報告。
報告會上,周忠和院士作《科學與人文的融合:“當代達爾文”愛德華·威爾遜的知識遺產》報告。
愛德華·威爾遜被譽為“當代達爾文” “達爾文傳人” “螞蟻之王” “社會生物學之父”“生物多樣性之父”……
1996年,威爾遜被《時代》雜志評為25位最具影響力的美國人之一。
《自然》雜志評價他,“不僅是一位世界級的科學大師,還是一位偉大的作家。”
威爾遜在他的自傳《博物學家》中寫道,“每個孩子都有一段喜愛昆蟲的時光,而我始終沒有從中走出來。”威爾遜的科學生涯正是從研究螞蟻開始。
威爾遜一生中發現了400多種螞蟻,通過與化學家、數學家的合作,破解了螞蟻交流的化學密碼。“螞蟻島嶼生物地理學的研究,奠定了保護生物學的基礎,是威爾遜留下的最重要的知識遺產之一。”周忠和說。
1975年,威爾遜發表了《社會生物學》。周忠和說,“這本書首次提出并命名社會生物學學科,催生了進化心理學,奠定了威爾遜社會生物學之父的地位。”
威爾遜正是從這本書開始,把社會生物學的成果延伸到社會學人類學方面。但在書的最后一章提出人類許多的社會行為,包括侵略性、自私性,乃至道德倫理和宗教等的生物學基礎,引起很大爭議。
幸運的是科學經受住了考驗。1995年,《社會生物學》被國際動物行為學會評選為“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動物行為學著作”。周忠和說,“《社會生物學》是威爾遜留下的第二大知識遺產。”
“科學與人文的知識融合,是第三大知識遺產。”周忠和介紹, 如1978年發表的《論人性》,從進化生物學的角度討論了人類的攻擊、性、利他行為等。1998年發表的《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涵蓋了物理學、人類學、心理學、哲學宗教、倫理藝術等,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知識體系……
可以說,威爾遜與達爾文有太多的相同點。比如,從小熱愛動物自然,意志堅定,都是優雅且高產的作家;都是細心觀察的博物學家,而且是基于野外考察的生物地理學研究;在學習思考過程中改變了對宗教信仰;研究領域從生物延伸到人類,并引起巨大爭議,包括一些古生物學家的反對,影響超越了自然科學領域。
周忠和認為,“兩人最大的共同點是,達爾文揭示了人類的‘卑微’身世,威爾遜揭示了人類天性的‘卑微’基礎。”
一般對生命來說,繁衍后代是其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周忠和認為還有兩種關系也非常重要,一個是遺傳與環境的關系,對于人類來說就是基因與文化的關系,另一個是個體與群體的關系。這兩種關系一直貫穿于整個生命演化的過程。
周忠和表示,“人類的未來,一定離不開科學與人文 、社會的融合 。”
(校黨委宣傳部、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