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5月 28日,第二屆計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前沿論壇暨國際傳播學會(ICA)第 72屆年會“區域中心”中國分會場系列活動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順利召開。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國際傳播學會聯合主辦,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科技傳播系、計算社會科學與融媒體研究所承辦,以“計算社會科學視角下的中國”為主題,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話巴黎,聯通世界,促進計算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交流與跨領域合作。
本次會議由國際傳播學會“區域中心”分會和計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前沿論壇兩部分組成,共開設主題演講、分組匯報、海報展示三個環節,來自國內外二十余所知名高校的計算社會科學學者在會上進行口述報告,就計算傳播、政治傳播、媒介經濟、科學傳播、性別研究等議題在線下和云端展開討論。
會議在校東區管科樓學術報告廳召開,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褚建勛教授主持開幕式。校黨委委員、校長助理鄧建松教授代表學校致辭,他向與會的嘉賓同仁表達了誠摯歡迎,并介紹了學校歷史和現狀,以及中國科大“新文科”建設的發展歷程與成就。他表示,發展人文社會科學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至關重要,此次與ICA合作辦會是結合學校特色開展的文科建設的一次重大嘗試。
開幕式上,國際傳播學會當選主席、美國西北大學教授Noshir Contractor向合肥分會場發來視頻致辭,在介紹國際傳播學會與 “區域分會”的國際化發展之余,他肯定了中國科大團隊為組織與籌辦會議所作的努力,并希望此次會議可以促進傳播學的交流,吸引更多學者就社會科學問題共話未來。
科技傳播系執行主任周榮庭教授代表承辦方發言,他介紹了科技傳播系的發展歷史和育人理念,以及計算社會科學與融媒體研究所的定位與規劃,指出計算傳播學是全球矚目的交叉前沿方向,有助于促進科學傳播學科建設的發展。
主旨演講環節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紀嬌嬌特任研究員的主持下進行。六名國內新聞傳播學領域的知名學者就計算社會科學發展進作了精彩報告。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韋路教授結合中國互聯網發展歷程,就不同時期下國民在數字鴻溝上的特征進行分析,提出了信息高速發展下消除數字不平等的重要性。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金兼斌教授介紹了“數字威權主義”標簽化的現實背景及背后的多元主體,分析了社交媒體上的標簽化意見領袖的演變。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周葆華教授以新冠疫情微博熱搜話題為例,探討了智能時代用戶與算法協同生產的集體注意力。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巢乃鵬教授就計算傳播學的理論由來、范式演變、方法論創新分享了他的見解。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王成軍副教授以計算敘事為題,介紹了不同的計算敘事對于社會輿論和媒介生態的影響。
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朱孟瀟特任研究員從社會網絡分析的視角出發,探討了新冠疫情應對中交流與技術應用的演化。
匯報內容基于計算傳播學的理論由來、范式演變、方法論創新,從不同角度剖析了中國互聯網發展背景下面臨的現實問題,以及如何利用計算傳播的方法識別和闡釋社會問題,提出技術與人文共存的解決方案。同時,與會嘉賓還討論了計算社會科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問題。
分組報告環節環節中,來自國內外十余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所的學者從媒介使用、輿論傳播、媒介生態、技術賦權、傳播效果等多個角度對后疫情時代下的傳播現象進行了研究匯報,并與參會者討論交流。會議現場在下午還專門安排與國際傳播學會巴黎主會場進行了現場連線,雖疫情限制,但仍可云端相會。
國際傳播學會成立于1950年,是傳播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國際頂級協會,其每年召開的學術年會是傳播學界最重要的學術交流會議之一。2022年ICA年會在法國巴黎舉辦,并開設“區域中心”分會,我校在去年與ICA的合作獲得了其評審委員會的認可,并有機會成為全球11個“區域中心”的協辦方之一。此次會議的舉辦為國內傳播學研究者提供了一個交流機會與溝通平臺,有助于推動海內外高校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對計算社會科學的發展和我院的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