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學校建設“支部特色年”的號召,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2020級研究生黨支部結合本支部黨員專業特色與自身特長,以“黨建+科研學習深度契合”為導向,按照“保證數量、提高質量、豐富內容、創新形式”的總要求,策劃了以“科學文化知識宣講”為主題的系列學習活動。5月4日,正值五四青年節之際,本支部于北區融合樓115教室開展“陶瓷文物修復學習與實踐”主題黨日活動,此次活動由支部組織委員高華麗組織,支部黨員宋英萃主講,本系多名同學參與學習實踐體驗。
陶瓷的發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劃時代的標志,精美的瓷器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物質文明做出的重大貢獻,因此 “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精妙絕倫的中國瓷器可以作為中國的一張代表名片。但是大量出土的陶瓷器出現碎裂、缺失等現象,對破損陶瓷的修復工作至關重要。本次陶瓷修復實踐活動首先以宣講的方式讓同學們了解陶瓷文物修復實際過程中的前處理方法、修復材料和具體工藝流程。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宋英萃同學講道:“在實際的陶瓷文物修復過程中,大致應該會有清洗、粘接、補配、打磨、上色等環節,其中清洗主要為使用去離子水和酒精去除瓷片表面和截面處污染物;粘接要在清洗干燥后進行,使用3A膠在截面處涂抹并固定,必要情況下采用熱熔膠加固,固化過程需要約24小時。”
聽完理論知識宣講后,同學們躍躍欲試。大家首先需要在一堆破碎的瓷片中通過截面與花紋找到對應的兩片,然后自行調制膠水進行粘接。在粘接的過程中,膠的調制比例、用量和涂抹位置都體現著文物修復工作的細致謹慎和對“手上功夫”的要求。經過此次實踐實操,大家紛紛表示文物修復工作需要“工匠精神”,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掌握的,同時也深刻體會到“專一行、精一行,務實肯干、堅持不懈、精雕細琢”的敬業精神。
同學們在本次實際操作活動中加深了對文物修復工作的重要性與復雜性的認識。恰逢五四青年節,同學們也由衷感慨,并強烈體會到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擔當、對社會問題的激情破解和將來從事行業的熱愛。如今的考古文博行業,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才走上崗位,希望我們繼承前輩的學識經驗,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 楊旭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