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下午,應MTI教育中心陳紀梁教授邀請,譯審、合肥師范學院僑留聯主席、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中青年專家委員、安徽省翻譯協會副會長、安徽省歐美同學會常務理事許俊農教授在人文學院四樓會議室,給我院英語筆譯研究生做了“‘譯’往無前闖新路 百年征程鑄輝煌—從《共產黨宣言》翻譯看譯者的基本素質”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MTI教育中心陳紀梁教授主持,外語系黨總支書記斯駿老師、2021級翻譯碩士研究生和部分2020級研究生同學聆聽了本次講座。
許教授首先從《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切入,生動講述了這本馬克思主義指南傳入我國的譯介歷史。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共產黨宣言》里的內容已經陸續通過《萬國公報》《民報》等刊物傳入中國,翻譯《共產黨宣言》全譯本是社會之急需,是時代之召喚。“五四”時期,受進步刊物《星期評論》邀請,陳望道對照日文譯本和英文譯本將《共產黨宣言》譯為白話文。這本書雖然通篇不足2萬字,但陳望道卻為之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在浙江義烏分水塘村的家里,陳望道潛心研究和翻譯《共產黨宣言》。許教授還分享了其中的一段小故事,陳望道的母親端來粽子和紅糖給他吃,但他因為全身心投入于翻譯,而錯把墨汁當成紅糖蘸了吃下去,結果吃得滿嘴黑墨,但他卻絲毫沒有發覺,還說粽子真甜。這也成了一段佳話,對于陳望道來說,真正甜的是真理的味道,是追求信仰的過程。1920年,由陳望道翻譯的第一本《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問世,并刊發在《新青年》雜志上,這極大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也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指南。此后,《共產黨宣言》先后出版了十幾個中文譯本。許教授說,20世紀上半葉,像陳望道這樣優秀的翻譯者燦若星辰,出現了諸如傅雷、魯迅、馮至、王佐良等翻譯家。他認為一名優秀的翻譯應該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性:首先,要有崇高的家國情懷,對民族、對國家、對人類懷有大愛,能夠把個人事業與民族解放和民族發展事業結合起來;第二,要有深厚的藝術文學修養,這并非一天兩天可以練就,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積累;第三,要勤于練習,要以創作的心態進行翻譯,而不是進行字對字的機械轉換;第四,要順應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態勢,以社會的需要為己任,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應有的貢獻。此外,許教授還分享了他保持頭腦年輕的秘訣,那就是每天學外語,背單詞,這種樂觀的心態和終身學習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同學們。
許教授還用古詩文總結出了翻譯的五個境界。第一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也是翻譯的起始境界。對于第二境界,許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翻譯經歷,他曾花三天時間反復琢磨一個句子的譯法,可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為“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第四境界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翻譯的功夫不能停留在理論,而要去歷練。許教授還分享了他在安徽省與美國馬里蘭州結好20周年紀念活動上一次口譯經歷,口譯不僅需要扎實的英語基本功,還需要對信息的分析和記憶,需要有責任心,譯員需要作為“facilitator”去促成一場交際活動。翻譯的第五境界,也是所有譯者不斷追求卓越的境界,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關于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翻譯者,許教授借用生態翻譯學的概念,從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個層次進行了說明。語言維關注的是原作的語言特點和語言形式;文化維關注的是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傳遞;交際維關注的是原作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作中得以體現。譯者不僅要適應翻譯的生態環境,還要積極地進行溝通。許教授還列舉了一些近期譯作中遇到的翻譯問題,與同學們進行現場交流。此外,許教授還提醒同學們,作為一名優秀的翻譯,需要時刻保持政治敏感性。
斯駿老師主持了最后的提問環節,許教授熱心解答同學們的提問。他鼓勵同學們既要看書學習,還要積極參加實踐,包括參與外事會議和陪同翻譯等,只要始終抱著客觀求實的態度,每一次的翻譯實踐都會使我們的能力得到提升。關于技術對于人工翻譯的影響問題,許教授解答說翻譯不僅是技術還是藝術,機器無法完全取代人,而人可以利用機器來助力翻譯,例如科技翻譯就可以利用機器輔助翻譯,其他類型文本的翻譯也可以利用機器翻譯先打樣。最后,所有同學向許教授致以熱烈的掌聲,感謝許教授干貨滿滿、生動有趣的講座!
(文/圖 人文學院2021級MTI研究生徐啟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