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下午14時,中國科大“科技人文講堂”暨“中國科大傳播論壇”系列講座之七十六在東區二教舉辦,此次講座也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系建系20周年系慶系列活動”的內容之一。科技傳播系特任副研究員周慎進行學術分享,為大家帶來一場題為《人際與人機交互中的未來傳播及價值趨向》的學術分享,本次會議由科技傳播系于全夫老師主持。

周慎老師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系特任副研究員。曾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清華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公派聯合培養博士生。周老師的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內、人際與人機傳播、科技傳播與教育、科技與創新政策、新興科技與全球治理、科技公益與公益傳播等。

周慎老師基于科學傳播數據,從人工智能在疫情中賦能效用方面入手,介紹了信息技術如何助力緩解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危機,周老師指出,傳播學在疫情事前的風險管理、事中的應急管理和事后的反思學習中都發揮助力疫情防控的學科優勢,在數據可視化、謠言識別與管控、社會情感與社會風險監測、智能外呼、合成語音通報、聊天機器人方面有所應用。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證明我們處在“全球風險社會”之中,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要對我國人工智能在本次疫情防控中的應用進行梳理總結,甄選人工智能疫情防控產品與解決方案,為全球危機提供技術援助。
同時,周慎老師通過列舉一些案例,介紹了人際與人機傳播中的語言與非語言符號計算,還向大家介紹了具有社交意識的機器人與普通機器人的區別以及它的工作原理,并指出人工智能不僅是一堂數學課,還是一堂語文課,傳播學與計算科學的結合已成為智能系統能否通過圖靈測試的關鍵。
最后,周慎老師以“未來傳播的前天和后天”作為總結,分析了人機傳播的未來走向,并提出面向未來的傳播學是作為基礎學科的,是“有我之學”,強調傳播學的媒介技術屬性,以及傳播學的生成與發展、倫理與美德。


講座結束后,與會的老師、同學都積極地參與到討論中,周老師針對“傳統研究方法在計算機科技背景下的使用”問題作出了解答,針對老師和同學們對于案例中的一些問題作出了解釋和補充。于全夫老師表示,周慎老師此次的分享充分體現了學科交叉的特點,也希望能以這樣一個新的視角引起大家更多的關注與討論。周慎老師的課堂生動幽默,積極與老師、同學們互動,現場氣氛活躍。
供稿:科技傳播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