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劉鈍教授 | ![]() |
職稱 | 教授 | |
所屬單位 | 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 | |
主要專業方向 | 中國數學史 |
個人簡歷
1947年7月生于湖北武漢。1966年高中畢業后赴內蒙古插隊。1977年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數學系。1978年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1981年至今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1997-2005),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學史學會主席(2002-2005),《自然科學史研究》主編(1999-2004)。現為中國科技史學會理事長,國際科學史學會第一副主席,中國數學會理事,中國科協全國委員,《科學文化評論》主編,中國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也是國際科學史研究院成員(Effective Member),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海外研究員(Overseas Fellow)。專業研究領域是中國數學史,對科學社會史也有所涉獵,近年來主要關注科學史的學科建設和科學文化問題。撰有《大哉言數》等。
論文
1、郭守敬的《授時歷草》和天球投影二視圖,《自然科學史研究》,1卷(1982)4期,327-332頁。
2、別具一格的圖解法彈道學 —— 介紹李善蘭的《火器真訣》,《力學與實踐》,1984年第3期,60-63頁。
3、彼得堡數學學派的奠基人 —— 紀念П.Л.切比雪夫逝世九十周年(合作者蘇淳),《自然辯證法通訊》,6卷(1984)6期,62-74頁。
4、阿基米得、劉徽關于圓的工作之比較, 《自然辯證法通訊》,7卷(1985)1期,51-60頁。
5、托勒密的“曷捺楞馬”和梅文鼎的“三極通機”,《自然科學史研究》,5卷(1986)1期,68-75頁。
6、清初歷算大師梅文鼎,《自然辯證法通訊》,8卷(1986)1期,52-64頁。
7、彼得堡數學學派的中堅 —— 紀念A. A. 馬爾科夫誕生一百三十周年(合作者蘇淳),《自然辯證法通訊》,8卷(1986)4期,46-58頁。
8、歐幾里得《原本》的傳入和對我國明清數學的的影響(合作者梅榮照、王渝生),席澤宗等主編《徐光啟研究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年,49-63頁;互見梅榮照主編《明清數學史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53-83頁;又見莫德等編《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研究論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年,114-144頁。
9、彼得堡數學學派的健將 —— 紀念A. M. 李雅普諾夫誕生一百三十周年(合作者蘇淳),《自然辯證法通訊》,9卷(1987)2期,58-68頁。
10、李銳、顧觀光調日法工作述評,《自然科學史研究》,6卷(1987)2期,147-156頁。
11、梅文鼎故里考察散記(合作者川原秀成),[日]《數學史研究》,通卷116號,1988年,48-52頁。
12、博學的紳士 —— 弗朗西斯· 高爾頓(合作者蘇淳),《自然辯證法通訊》,10卷(1988)6期,57-70頁。
13、古人筆記中的抽屜原則,《數學通報》,1989年第2期,封底。
14、李銳與笛卡兒符號法則,《自然科學史研究》,8卷(1989)2期,127-137頁;互見洪萬生主編《談天三友》,臺北:明文書局,1993年,363-283頁。
15、從徐光啟到李善蘭 —— 以《幾何原本》之完璧透視明清文化,《自然辯證法通訊》,11卷(1989)3期,55-63頁;互見[臺灣]《第二屆科學史研討會匯刊》,臺北,1991年,177-186頁;又見莫德等編《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研究論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年,145-164頁。
16、若干明清筆記中的數學史料,《中國科技史料》,10卷(1989)4期,49-56頁。
17、夏鸞翔對圓錐曲線的綜合研究, 杜石然主編《第三屆國際中國科學史討論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年,12-18頁。
18、梅文鼎在幾何學領域中的若干貢獻,梅榮照主編《明清數學史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182-218頁。
19、馬爾科夫(合作者蘇淳),吳文俊主編《世界著名科學家傳記·數學家I》,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年,123-132頁。
20、清初民族思潮的嬗變及其對清代天文數學的影響,《自然辯證法通訊》,13卷(1991)3期,42-52頁。
21、《數理精蘊》中《幾何原本》的底本問題,《中國科技史料》,12卷(1991)3期,88-96頁;互見莫德等編《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研究論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年,165-182頁。
22、介紹臺灣三位科學史研究者(合作者江曉原),《自然辯證法通訊》,13卷(1991)6期,68-74頁。
23、一類不定方程的秦九韶解法及其推廣, 薄樹人主編《中國傳統科技文化探勝》,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年,155-160頁。
24、切比雪夫(合作者蘇淳),吳文俊主編《世界著名科學傳記·數學家III》,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33-43頁。
25、歐幾里得原本的流傳,吳之靜主編《科學:中國與世界》,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2年,20-33頁。
26、汪萊李銳與乾嘉學派(合作者洪萬生),[臺]《漢學研究》, 10卷(1992)1期,85-103頁;互見洪萬生主編《談天三友》,臺北:明文書局,1993年,9-35頁。
27、略論李銳的數學研究方法 —— 以方程正根個數的判定為例,洪萬生主編《談天三友》,臺北:明文書局,1993年,255-262頁。
28、略論汪萊的個性與學術風格,同上,185-193頁。
29、趙友欽,杜石然主編《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下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年,690-694頁。
30、梅文鼎,同上,1030-1040頁。
31、梅玨成,同上,1070-1076頁。
32、汪萊,同上,1131-1140頁。
33、李銳,同上,1145-1153頁。
34、關于李淳風斜面重差術的幾個問題,《自然科學史研究》,12卷(1993)2期,101-111頁。
35、中國古代數學的主要特征及其歷史與現實意義,《自然辯證法通訊》,15卷(1993)5期,47-54頁。
36、汪萊,解恩譯等編《世界數學家思想方法》,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657-672頁。
37、李銳,同上,673-689頁。
38、Liu Hui —— One of the Greatest Masters of Mathematics in Antique World, [臺] Philosophy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Vol. 2 (1993), no.1, 臺北:遠流出版社,pp.101-103.
39、談中國數學史上的正則模型化方法,[臺]《科學月刊》,25卷(1994)5期,385-389頁。
40、皇極歷中等間距二次插值方法術文釋義及其物理意義,《自然科學史研究》,13卷(1994)4期,305-315頁。
41、400 Years of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China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jor Historians of Mathematics Since 1592,[日] Historia Scientiarum, Vol. 4(1994), no. 2, pp.103-111.
42、清代數學家梅文鼎的詩歌,[臺]《科學月刊》,26卷(1995)1期,63-66頁;互見[臺]《科學史通訊》,第13期,1995年,1-8頁。
43、《數理精蘊·幾何原本》的康熙手訂稿本,莫德等編《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研究論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年,76-82頁。
44、The Triumph of Utilitarian Mathematics, in K. Hashimoto et al. eds. East Asian Science: Tradition and Beyond, Osaka: Kansai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 457-460.
45、等差級數與插值法,《自然科學史研究》,14卷(1995)4期,331-336頁。
46、訪臺所見數學珍籍,《中國科技史料》,16卷(1995)4期,8-21頁。
47、高爾頓 —— 博學的紳士,李醒民主編《科學巨星 —— 世界著名科學家評傳》之二,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28-162頁。
48、梅文鼎 —— 積學參微的歷算名家,李醒民主編《科學巨星 —— 世界著名科學家評傳》之六,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0-163頁。
49、A Comparison of Archimedes’ and Liu Hui’s Studies of Circle, in Fan Dainian & Robert Cohen eds., Chinese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SPS 179),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6, pp. 279-287.
50、試論中國古代數學的構造性質,劉鈍等主編《科史薪傳》,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140-152頁。
51、The 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nd Their Use in Teach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Manuskripte zur Chemiegeschichte and TeaComNews, Heft 6, 1997, pp. 42-50.
52、Wang Xichan, H. Selin ed., Encyclopaedia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Non-Western Culture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7, pp.1003-1004.
53、Nombres, outils de Calcul et expressions Mathematiques en Cjine Ancienne, D. Tournes ed., L’ocean Indien au carrefour des mathematiques arabes, chinoises, europeennes et indiennes, Saint-Denis: IUFM de La Reunion, 1997, pp. 161-177.
54、梅文鼎,金秋鵬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人物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669-677頁。
55、李銳,同上,702-712頁。
56、理性批判主義的意義,《自然辯證法通訊》,21卷(1999)2期,4-5頁。
57、科學史的文化功能及其建制化 —— 賀中國第一個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誕生,《自然辯證法通訊》,21卷(1999)3期,75-76頁。
58、面向21世紀的科學史,《自然科學史研究》,18卷(1999)3期,193-195頁。
59、容成知方之術和印度圓方法,[臺] 《漢學研究》,17卷(1999)1期,13-32頁。
60、Un Nuevo estudio de la “Cuestion Needham”, QUIPU, Vol.12(1999), num. 3, pp. 261-272.
61、科學史、科技戰略和創新文化,《自然辯證法通訊》,22卷(2000)1期,4-6頁。
62、科學史在中國的再建制化問題之探討(合作者袁江洋),《自然辯證法研究》,16卷(2000)2、3期,58-62、51-55頁。
63、科普的核心是弘揚科學精神 —— 關于開展科普工作的一些想法,《科學新聞周刊》,2000年16期,6-7頁;互見《新華文摘》,2000年8期,145-147頁。
64、History of Science: Looking Ahead to the 21st Century, 《自然科學史研究》,19卷(2000)1期,1-6頁; 俄譯文載俄《科學技術史問題》(Boпpocы Иcтopии Ecтеcтвoзнания и Тexники),2001年第3期,91-96頁。
65、梅氏叢書輯要評介(合作者亢寬盈),林德宏主編《中國典籍精本叢書·科技卷》,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165-221頁。
66、A New Survey of the “Needham Question”, 《自然科學史研究》,19卷(2000)4期,293-305頁。
67、梅文鼎與王錫闡,陳美東等主編《王錫闡研究文集》,石家莊:河北科技出版社,2000年,110-133頁。
68、剪不斷的“李約瑟情節”,(臺)《中華科技史同好會會刊》,2卷(2001)1期,63-66頁。
69、李約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約瑟,(臺)《中國科學史通訊》,第20期,2001年,13-37頁; 《自然科學史研究》,21卷(2002)2期,155-169頁;互見劉鈍、王揚宗編《中國科學與科學革命——李約瑟難題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論著選》,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代序”,1-28頁; 又見王文章、侯樣祥主編《中國學者心中的科學·人文(科學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98-118頁。
70、Western knowledge of geography reflected in Juan Cobo’s Shilu實錄(1593),Luis Saraiva ed.,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 Portugal and East Asian II, Lisboa: EMAF-UL, 2001, 45-57.
71、從“老子化胡”到“西學中源”——“夷夏之辨”背景下外來文化在中國的奇特經歷,《法國漢學》,第6輯,2002年,538-564頁。
72、數學、歷史與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卷(2002)2期,72-76頁。
73、編者前言(合作者王揚宗),《中國科學和科學革命——李約瑟難題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論著選》,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1-10頁。
74、A Homecoming Stranger: Transmission of the Method of Double False Position and the Story of Hiero's Crown,Yvonne Dold-Samplonius et-al eds., From China to Paris: 2000 Years Transmission of Mathematical Ideas, Stuttgart: Steiner, 2002, 157-166.
75、Historiography of Mathematic in China( Chapter 17,Bibs. Li Yan, and Qian Baocong ), in Joseph W. Dauben and Christoph J. Scriba eds., Writing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irkh?user Verlag, 2002, pp. 297-306, 464-465,504-505.
76、兩種文化背后,《科學》,第55卷,第4期,2003年7月,55-57頁。
77、李約瑟:科學、正義與進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演講錄》,第4輯,科學出版社,2003年,241-260頁。
78、重審李約瑟問題,王錢國忠主編《東西方科學文化之橋——李約瑟研究》,科學出版社,2003年,95-106頁。
79、“斯諾命題”今昔和科學史的文化功能,李泓琪主編《理性、學術和道德的知識傳統》,臺北:臺灣喜馬拉雅發展基金會,2003年,445-474頁。
80、追尋繆斯之夢——發刊辭(合作者曹效業),《科學文化評論》,第1卷,第1期,1-5頁;互見《中華讀書報》2004年2月11日第15版。
81、革命、科學與情愛——《張申府訪談錄》讀后,《科學文化評論》,第1卷(2004)第4期,107-125頁。
82、戰艦、X射線與強國夢,《科學》,第56卷(2004)第5期,24-26頁。
83、Three Outstanding Female Physicis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Sona Strbanova etc. ed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Humanities, Vol. 13A, 2004, Braha, pp. 357-372.
84、文化一二三,《中國科技史雜志》,第26卷(2005)第1期,46-49頁。
85、愛因斯坦、物理學和人生——楊振寧先生訪談錄(協助采訪王浩強),《科學文化評論》第2卷(2005)第3期,72-89頁;又見人大書報資料中心《科學技術哲學》2005年第8期67-80頁;英文版刊《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4卷(2005)增刊,117-131頁。
86、《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的科學社會學解讀(合作者游戰洪),《科學》,57卷(2005)第5期,24-27頁。
87、論帕格沃什運動的歷史經驗及其意義(合作者游戰洪),《自然科學史研究》,24卷(2005)第4期,345-363頁。
88、“盈不足”、《算數書》與《西鏡錄》,《歷史、考古與社會——中法學術系列講座》,第九號,法國遠東學院北京中心,2005,3-18; 法文版附后。
89、 兩棲學者、行吟詩人和云游僧——介紹何丙郁教授新著回憶錄并為先生八十華誕壽,《自然科學史研究》,25卷(2006)第3期,276-283 頁;互見何丙郁著《學思歷程的回憶——科學、人文、李約瑟》,代序,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北京八方文化創作室,2006年。
90、 當“燾大使”遭遇“福先生”——評吳以義《海客述奇》,《自然科學史研究》,26卷(2007)第1期,114-121頁。
論文
1、郭守敬的《授時歷草》和天球投影二視圖,《自然科學史研究》,1卷(1982)4期,327-332頁。
2、別具一格的圖解法彈道學 —— 介紹李善蘭的《火器真訣》,《力學與實踐》,1984年第3期,60-63頁。
3、彼得堡數學學派的奠基人 —— 紀念П.Л.切比雪夫逝世九十周年(合作者蘇淳),《自然辯證法通訊》,6卷(1984)6期,62-74頁。
4、阿基米得、劉徽關于圓的工作之比較, 《自然辯證法通訊》,7卷(1985)1期,51-60頁。
5、托勒密的“曷捺楞馬”和梅文鼎的“三極通機”,《自然科學史研究》,5卷(1986)1期,68-75頁。
6、清初歷算大師梅文鼎,《自然辯證法通訊》,8卷(1986)1期,52-64頁。
7、彼得堡數學學派的中堅 —— 紀念A. A. 馬爾科夫誕生一百三十周年(合作者蘇淳),《自然辯證法通訊》,8卷(1986)4期,46-58頁。
8、歐幾里得《原本》的傳入和對我國明清數學的的影響(合作者梅榮照、王渝生),席澤宗等主編《徐光啟研究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年,49-63頁;互見梅榮照主編《明清數學史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53-83頁;又見莫德等編《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研究論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年,114-144頁。
9、彼得堡數學學派的健將 —— 紀念A. M. 李雅普諾夫誕生一百三十周年(合作者蘇淳),《自然辯證法通訊》,9卷(1987)2期,58-68頁。
10、李銳、顧觀光調日法工作述評,《自然科學史研究》,6卷(1987)2期,147-156頁。
11、梅文鼎故里考察散記(合作者川原秀成),[日]《數學史研究》,通卷116號,1988年,48-52頁。
12、博學的紳士 —— 弗朗西斯· 高爾頓(合作者蘇淳),《自然辯證法通訊》,10卷(1988)6期,57-70頁。
13、古人筆記中的抽屜原則,《數學通報》,1989年第2期,封底。
14、李銳與笛卡兒符號法則,《自然科學史研究》,8卷(1989)2期,127-137頁;互見洪萬生主編《談天三友》,臺北:明文書局,1993年,363-283頁。
15、從徐光啟到李善蘭 —— 以《幾何原本》之完璧透視明清文化,《自然辯證法通訊》,11卷(1989)3期,55-63頁;互見[臺灣]《第二屆科學史研討會匯刊》,臺北,1991年,177-186頁;又見莫德等編《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研究論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年,145-164頁。
16、若干明清筆記中的數學史料,《中國科技史料》,10卷(1989)4期,49-56頁。
17、夏鸞翔對圓錐曲線的綜合研究, 杜石然主編《第三屆國際中國科學史討論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年,12-18頁。
18、梅文鼎在幾何學領域中的若干貢獻,梅榮照主編《明清數學史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182-218頁。
19、馬爾科夫(合作者蘇淳),吳文俊主編《世界著名科學家傳記·數學家I》,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年,123-132頁。
20、清初民族思潮的嬗變及其對清代天文數學的影響,《自然辯證法通訊》,13卷(1991)3期,42-52頁。
21、《數理精蘊》中《幾何原本》的底本問題,《中國科技史料》,12卷(1991)3期,88-96頁;互見莫德等編《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研究論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年,165-182頁。
22、介紹臺灣三位科學史研究者(合作者江曉原),《自然辯證法通訊》,13卷(1991)6期,68-74頁。
23、一類不定方程的秦九韶解法及其推廣, 薄樹人主編《中國傳統科技文化探勝》,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年,155-160頁。
24、切比雪夫(合作者蘇淳),吳文俊主編《世界著名科學傳記·數學家III》,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33-43頁。
25、歐幾里得原本的流傳,吳之靜主編《科學:中國與世界》,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2年,20-33頁。
26、汪萊李銳與乾嘉學派(合作者洪萬生),[臺]《漢學研究》, 10卷(1992)1期,85-103頁;互見洪萬生主編《談天三友》,臺北:明文書局,1993年,9-35頁。
27、略論李銳的數學研究方法 —— 以方程正根個數的判定為例,洪萬生主編《談天三友》,臺北:明文書局,1993年,255-262頁。
28、略論汪萊的個性與學術風格,同上,185-193頁。
29、趙友欽,杜石然主編《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下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年,690-694頁。
30、梅文鼎,同上,1030-1040頁。
31、梅玨成,同上,1070-1076頁。
32、汪萊,同上,1131-1140頁。
33、李銳,同上,1145-1153頁。
34、關于李淳風斜面重差術的幾個問題,《自然科學史研究》,12卷(1993)2期,101-111頁。
35、中國古代數學的主要特征及其歷史與現實意義,《自然辯證法通訊》,15卷(1993)5期,47-54頁。
36、汪萊,解恩譯等編《世界數學家思想方法》,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657-672頁。
37、李銳,同上,673-689頁。
38、Liu Hui —— One of the Greatest Masters of Mathematics in Antique World, [臺] Philosophy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Vol. 2 (1993), no.1, 臺北:遠流出版社,pp.101-103.
39、談中國數學史上的正則模型化方法,[臺]《科學月刊》,25卷(1994)5期,385-389頁。
40、皇極歷中等間距二次插值方法術文釋義及其物理意義,《自然科學史研究》,13卷(1994)4期,305-315頁。
41、400 Years of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China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jor Historians of Mathematics Since 1592,[日] Historia Scientiarum, Vol. 4(1994), no. 2, pp.103-111.
42、清代數學家梅文鼎的詩歌,[臺]《科學月刊》,26卷(1995)1期,63-66頁;互見[臺]《科學史通訊》,第13期,1995年,1-8頁。
43、《數理精蘊·幾何原本》的康熙手訂稿本,莫德等編《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研究論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年,76-82頁。
44、The Triumph of Utilitarian Mathematics, in K. Hashimoto et al. eds. East Asian Science: Tradition and Beyond, Osaka: Kansai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 457-460.
45、等差級數與插值法,《自然科學史研究》,14卷(1995)4期,331-336頁。
46、訪臺所見數學珍籍,《中國科技史料》,16卷(1995)4期,8-21頁。
47、高爾頓 —— 博學的紳士,李醒民主編《科學巨星 —— 世界著名科學家評傳》之二,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28-162頁。
48、梅文鼎 —— 積學參微的歷算名家,李醒民主編《科學巨星 —— 世界著名科學家評傳》之六,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0-163頁。
49、A Comparison of Archimedes’ and Liu Hui’s Studies of Circle, in Fan Dainian & Robert Cohen eds., Chinese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SPS 179),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6, pp. 279-287.
50、試論中國古代數學的構造性質,劉鈍等主編《科史薪傳》,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140-152頁。
51、The 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nd Their Use in Teach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Manuskripte zur Chemiegeschichte and TeaComNews, Heft 6, 1997, pp. 42-50.
52、Wang Xichan, H. Selin ed., Encyclopaedia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Non-Western Culture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7, pp.1003-1004.
53、Nombres, outils de Calcul et expressions Mathematiques en Cjine Ancienne, D. Tournes ed., L’ocean Indien au carrefour des mathematiques arabes, chinoises, europeennes et indiennes, Saint-Denis: IUFM de La Reunion, 1997, pp. 161-177.
54、梅文鼎,金秋鵬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人物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669-677頁。
55、李銳,同上,702-712頁。
56、理性批判主義的意義,《自然辯證法通訊》,21卷(1999)2期,4-5頁。
57、科學史的文化功能及其建制化 —— 賀中國第一個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誕生,《自然辯證法通訊》,21卷(1999)3期,75-76頁。
58、面向21世紀的科學史,《自然科學史研究》,18卷(1999)3期,193-195頁。
59、容成知方之術和印度圓方法,[臺] 《漢學研究》,17卷(1999)1期,13-32頁。
60、Un Nuevo estudio de la “Cuestion Needham”, QUIPU, Vol.12(1999), num. 3, pp. 261-272.
61、科學史、科技戰略和創新文化,《自然辯證法通訊》,22卷(2000)1期,4-6頁。
62、科學史在中國的再建制化問題之探討(合作者袁江洋),《自然辯證法研究》,16卷(2000)2、3期,58-62、51-55頁。
63、科普的核心是弘揚科學精神 —— 關于開展科普工作的一些想法,《科學新聞周刊》,2000年16期,6-7頁;互見《新華文摘》,2000年8期,145-147頁。
64、History of Science: Looking Ahead to the 21st Century, 《自然科學史研究》,19卷(2000)1期,1-6頁; 俄譯文載俄《科學技術史問題》(Boпpocы Иcтopии Ecтеcтвoзнания и Тexники),2001年第3期,91-96頁。
65、梅氏叢書輯要評介(合作者亢寬盈),林德宏主編《中國典籍精本叢書·科技卷》,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165-221頁。
66、A New Survey of the “Needham Question”, 《自然科學史研究》,19卷(2000)4期,293-305頁。
67、梅文鼎與王錫闡,陳美東等主編《王錫闡研究文集》,石家莊:河北科技出版社,2000年,110-133頁。
68、剪不斷的“李約瑟情節”,(臺)《中華科技史同好會會刊》,2卷(2001)1期,63-66頁。
69、李約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約瑟,(臺)《中國科學史通訊》,第20期,2001年,13-37頁; 《自然科學史研究》,21卷(2002)2期,155-169頁;互見劉鈍、王揚宗編《中國科學與科學革命——李約瑟難題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論著選》,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代序”,1-28頁; 又見王文章、侯樣祥主編《中國學者心中的科學·人文(科學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98-118頁。
70、Western knowledge of geography reflected in Juan Cobo’s Shilu實錄(1593),Luis Saraiva ed.,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 Portugal and East Asian II, Lisboa: EMAF-UL, 2001, 45-57.
71、從“老子化胡”到“西學中源”——“夷夏之辨”背景下外來文化在中國的奇特經歷,《法國漢學》,第6輯,2002年,538-564頁。
72、數學、歷史與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卷(2002)2期,72-76頁。
73、編者前言(合作者王揚宗),《中國科學和科學革命——李約瑟難題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論著選》,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1-10頁。
74、A Homecoming Stranger: Transmission of the Method of Double False Position and the Story of Hiero's Crown,Yvonne Dold-Samplonius et-al eds., From China to Paris: 2000 Years Transmission of Mathematical Ideas, Stuttgart: Steiner, 2002, 157-166.
75、Historiography of Mathematic in China( Chapter 17,Bibs. Li Yan, and Qian Baocong ), in Joseph W. Dauben and Christoph J. Scriba eds., Writing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irkh?user Verlag, 2002, pp. 297-306, 464-465,504-505.
76、兩種文化背后,《科學》,第55卷,第4期,2003年7月,55-57頁。
77、李約瑟:科學、正義與進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演講錄》,第4輯,科學出版社,2003年,241-260頁。
78、重審李約瑟問題,王錢國忠主編《東西方科學文化之橋——李約瑟研究》,科學出版社,2003年,95-106頁。
79、“斯諾命題”今昔和科學史的文化功能,李泓琪主編《理性、學術和道德的知識傳統》,臺北:臺灣喜馬拉雅發展基金會,2003年,445-474頁。
80、追尋繆斯之夢——發刊辭(合作者曹效業),《科學文化評論》,第1卷,第1期,1-5頁;互見《中華讀書報》2004年2月11日第15版。
81、革命、科學與情愛——《張申府訪談錄》讀后,《科學文化評論》,第1卷(2004)第4期,107-125頁。
82、戰艦、X射線與強國夢,《科學》,第56卷(2004)第5期,24-26頁。
83、Three Outstanding Female Physicis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Sona Strbanova etc. ed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Humanities, Vol. 13A, 2004, Braha, pp. 357-372.
84、文化一二三,《中國科技史雜志》,第26卷(2005)第1期,46-49頁。
85、愛因斯坦、物理學和人生——楊振寧先生訪談錄(協助采訪王浩強),《科學文化評論》第2卷(2005)第3期,72-89頁;又見人大書報資料中心《科學技術哲學》2005年第8期67-80頁;英文版刊《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4卷(2005)增刊,117-131頁。
86、《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的科學社會學解讀(合作者游戰洪),《科學》,57卷(2005)第5期,24-27頁。
87、論帕格沃什運動的歷史經驗及其意義(合作者游戰洪),《自然科學史研究》,24卷(2005)第4期,345-363頁。
88、“盈不足”、《算數書》與《西鏡錄》,《歷史、考古與社會——中法學術系列講座》,第九號,法國遠東學院北京中心,2005,3-18; 法文版附后。
89、 兩棲學者、行吟詩人和云游僧——介紹何丙郁教授新著回憶錄并為先生八十華誕壽,《自然科學史研究》,25卷(2006)第3期,276-283 頁;互見何丙郁著《學思歷程的回憶——科學、人文、李約瑟》,代序,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北京八方文化創作室,2006年。
90、 當“燾大使”遭遇“福先生”——評吳以義《海客述奇》,《自然科學史研究》,26卷(2007)第1期,114-121頁。
編撰翻譯著作
1、大哉言數,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國學叢書,1993年第一版。
2、科史薪傳(同韓琦等共同主編),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3、李儼錢寶琮科學史文集(同郭書春共任執行主編),遼寧教育出版社,共10卷,1998年。
4、算經十書(同郭書春點校),臺北:九章出版社,2001年。
5、中國科學和科學革命——李約瑟難題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論著選(同王揚宗合編),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6、文化一二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7、科學的統治(譯自Steve Fuller’s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
科普雜作
1、介紹一種簡易計算尺,《內蒙古教育》,1976年第8期,頁碼待查。
2、亞歷山大城的智慧女神,《中國婦女》,1981年第2期,18-19頁。
3、抽象代數的祖母,《中國婦女》,1981年第5期,19頁。
4、孕育在囹圄中,《青年科學家》,第1期,1981年,25頁。
5、最早的三角函數表是怎樣造出來的,《上海教育》,1981年第10期,39頁。
6、布隆德洛的N射線(署名金屯),《北京科技報》,269期,1982年4月26日。
7、慧眼識真賢(署名金屯),《北京科技報》,279期,1982年5月31日。
8、女王期待的下一部書(署名金屯),《北京科技報》,298期,1982年8月6日。
9、阿基米得和劉徽對圓周率的研究,《教學通訊》(理科),第46期,1982年,24-26頁。
10、球面三角與天文學,《天文愛好者》,1983年第11期,5-7頁。
11、科學精神的永世寶藏 —— 幾何學巨著原本和歐幾里得,《外國史知識》,1983年第12期,22-24頁。
12、畫法幾何與軍事秘密,《黑龍江科技報》,1984年1月4日。
13、拉格朗日的國籍,《黑龍江科技報》,1984年1月18日。
14、明代科學家徐光啟,(滬)《數理化生園地》,第4輯,1983年,62-64頁。
15、字母符號系統的創立與發展,(滬)《數理化生園地》,第10輯,1984年,51-53頁。
16、宋應星,《百代英杰》,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頁碼待查。
17、傳統數學與中國社會學術會簡訊,《科學史研究通訊》, 第23期,1984年,12-13頁。
18、勾股定理的發見與證明,(皖)《中學數學報》,1985年第1期。
19、排列組合小史,(津)《中等數學雜志》,1985年,第3期,39-40頁。
20、康熙精通拉丁文嗎(署名金屯),《北京晚報》,1986年2月20日。
21、拉格朗日 —— 把力學奠基在嚴密的數學基礎上的人,《工科數學》,1卷(1985)3期,55-57頁。
22、尤里卡和西鏡錄,《北京晚報》,1986年5月8日。
23、滿文幾何原本卮言,《北京晚報》,1986年5月17日。
24、負鼠與足球(署名金屯),《北京晚報》,1986年6月16日。
25、卮言非厄言(署名金屯),《北京晚報》,1986年6月22日。
26、袁小明數學史話序,《數學史話》,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
27、數學史條目35條,趙慈庚等編《中等數學教師手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28、無論何時能算就算 —— 生物統計學的先驅高爾頓,《中國青年報》,1986年6月28日。
29、不屈服的數學家馬爾科夫,《中國科技報》,1986年7月14日。
30、軍官數學家氣象學家,(長春)《科學家》,1986年第4期,11頁。
31、伽利略剽竊了他人的思想嗎?(長春)《科學家》,1986年第4期,17頁。
32、中國和西方的科學與社會(譯文,原作Needham, 合譯者王翼勛),《科學史譯叢》,1986年第3期,1-9頁(譯自Science Progress, Vol. 52, no. 2, pp. 50-65)。
33、一面神奇的鏡子 —— 對偶原理,(吉)《數學學習與研究》,1986年第1期,38-39頁。
34、大哉言數,(津)《中等數學》,1986年第5期,45-48頁。
35、中國數學中的霍納法:它在漢代開方程序中的起源(譯文, 原作Needham & Wang Ling),潘吉星主編《李約瑟文集》,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401-458頁(譯自T’oung Pao, Vol. 43, Livr. 5)。
36、評嘉當和愛因斯坦1929-1932年關于絕對平行性的通信(譯文, 原作Struik),《科學史譯叢》,1986年第4期,72-73頁(譯自Historia Mathematica, Vol. 11, no. 1, pp.94-96)。
37、中國古代科學家故事若干節,金秋鵬等編《中國古代科學家故事(續)》,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1986年。
38、丟勒與畫法幾何(譯文,原作E. Panofsky), 《美術譯叢》,1986年第4期,27-32頁(譯自Durer as Mathematician)。
39、兔耶?虎耶?(署名劉屯)《北京晚報》,1987年7月9日。
40、硬黃、響榻和透視法,《北京晚報》,1987年12月3日。
41、北京方言中的古義,《北京晚報》,1987年12月10日。
42、標準化與報恩塔,《今晚報》,1987年12月17日。
43、紀念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三百周年(署名金屯),《自然科學史研究》,6卷(1987)4期,388頁。
44、牛頓《原理》出版三百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召開(署名金屯),《自然辯證法通訊》,9卷(1987)6期,75-76頁。
45、盧瑟福怎樣對待同行(署名金屯),《自學》,1986年第4期,15頁。
46、棋局都數,《今晚報》,1988年1月7日。
47、禁中三婆(署名金屯),《北京晚報》,1988年2月3日。
48、“哲學是如此喜歡一位夫人”,《科學家》,1987年第6期,43-44頁。
49、中國古代數學成就(12條), 廖育群主編《中國的世界紀錄·科技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50、著名數學史家尤什凱維奇(譯文,原作Bashmakowa等),《科學史譯叢》,1988年第1期,71-74頁(譯自Historia Mathematica, Vol. 13, no. 3)。
51、“英國衣”和“法國信”(署名金屯),《今晚報》,1988年3月22日。
52、中國古代的女子足球,《北京晚報》,1988年3月26日。
53、李鴻章與湯姆生,《北京晚報》,1988年4月11日。
54、六部之喻(署名金屯),《今晚報》,1988年4月16日。
55、有關華陀的兩副妙聯,《北京晚報》,1988年4月30日。
56、“咱們”和“我們”,《今晚報》,1988年4月28日。
57、評《泛函分析史》(譯文,原作B. Appitid),《科學史譯叢》,1988年第2期,79-80頁(譯自Historia Mathematica, Vol. 11, no. 1,pp. 106-107)。
58、漫說尤里卡(一),《今晚報》,1988年7月5日。
59、漫說尤里卡(二),《今晚報》,1988年7月7日。
60、漫說尤里卡(三),《今晚報》,1988年7月9日。
61、國際數學史學會主席訪華(署名金屯),《自然辯證法通訊》,10卷(1988)4期,頁碼待查。
62、紀念海丁數理邏輯講習班簡訊(署名金屯),《自然辯證法通訊》,10卷(1988)4期,頁碼待查。
63、李鴻章最早接受X射線診視,《今晚報》,1988年8月9日。
64、數學家與君王(上),(蓉)《文史雜志》,1988年第4期,31-32頁。
65、數學家與君王(下),(蓉)《文史雜志》,1988年第5期,41-42頁。
66、符號法則與方程變形(譯文,原作R. Descartes), 《科學史譯叢》,1988年第3期,74-84頁(譯自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Vol. 31, pp. 332-341)。
67、“禮部貧”與“舌耕苦”,《今晚報》,1988年9月6日。
68、足球皇帝,《今晚報》,1988年9月17日。
69、“淡巴菇”并非日語音譯,《今晚報》,1988年10月10日。
70、貝努里們 —— 一個學者家族(譯文,合作者蘇淳,原作Youshikevich),《數學譯林》,7卷(1988)3期227-235頁(譯自Bernoulli Scholars, Bernoulli Family).
71、有感于李約瑟寫中國科技史(署名刀屯),《北京晚報》,1988年12月3日。
72、說中國人寫中國科技史(署名文金),《北京晚報》,1988年12月10日。
73、再說中國人寫中國科技史(署名文金),《北京晚報》,1988年12月13日。
74、梅文鼎紀念會暨數學史年會在皖舉行(署名金屯),《中國科技史料》,9卷(1988)4期,頁碼待查。
75、抽屜原則與生辰命運,《今晚報》,1989年4月13日。
76、早期電訊趣聞(未署名),《今晚報》,1989年5月30日。
77、李鴻章出“洋”相(署名金屯),《今晚報》,1989年7月2日。
78、西學中源論與阿Q精神,《科技日報》,1989年7月19日。
79、The Second National Chinese Conference f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合作者李兆華), Historia Mathematica, Vol 15(1988), no. 3.
80、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the Commemoration of Mei Wending and the Chinese Third Annual Meeting on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Historia Mathematica, Vol 16(1989), no. 3.
81、李銳,《中國大百科全書·數學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434頁。
82、百雞術,《中國大百科全書·數學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14頁。
83、Morris Kline訪問記(譯文,原作G. Alexanderson),《數學譯林》,8卷(1989)4期,332-341頁(譯自Mathematical People)。
84、第6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在劍橋舉行,《中國科學技術史通訊》,1991年第7期,7頁。
85、第6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論文目錄,《中國科學技術史通訊》,1991年第7期,8-12頁。
86、提出百雞問題的張丘建,郭書春主編《山東古代科學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200-208頁。
87、數學典籍詞條若干,《20世紀中國學術典籍辭典》,待查。
88、十進位值制 —— 被人漠視的先知,《文史知識》,1993年12期,36-40頁。
89、歐羅巴西鏡錄提要,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 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279-280頁。
90、方程論提要,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 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317-321頁。
91、少廣拾遺提要,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 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409頁。
92、勾股舉隅、幾何通解提要,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 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431-432頁。
93、平三角舉要提要,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 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459頁。
94、方圓冪積提要,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 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507頁。
95、幾何補編提要,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 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519-520頁。
96、弧三角舉要提要,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 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565頁。
97、環中黍尺提要,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 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605-607頁。
98、塹堵測量提要,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 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655-656頁。
99、開方通釋提要,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 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1447-1448頁。
100、 衡齋算學提要,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 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1477-1482頁。
101、 叁兩算經提要,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 數學卷四》,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1537-1538頁。
102、 開方說提要,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 數學卷五》,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1-4頁。
103、 勾股算術細草提要,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 數學卷五》,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67-69頁。
104、 梅氏叢書輯要,薄樹人主編《中華名著要籍精詮》,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頁碼待查。
105、 割圓密率捷法,薄樹人主編《中華名著要籍精詮》,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頁碼待查。
106、 衡齋算學遺書合刻,薄樹人主編《中華名著要籍精詮》,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頁碼待查。
107、 李氏遺書,薄樹人主編《中華名著要籍精詮》,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頁碼待查。
108、 象數一原,薄樹人主編《中華名著要籍精詮》,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頁碼待查。
109、 求表捷術,薄樹人主編《中華名著要籍精詮》,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頁碼待查。
110、 則古昔齋算學,薄樹人主編《中華名著要籍精詮》,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頁碼待查。
111、 最早接受X射線的中國人(署名杜鵬),《中國科技史料》,16卷(1995)2期,81-83頁。
112、 清初歷算第一名家梅文鼎,王渝生主編《數學大師》,北京:龍門書店,1995年,46-50頁。
113、 “一中同長”話周率(署名金屯),《文史知識》,1995年11期,39-42頁。
114、 繼承家學的宮廷數學家梅玨成,王渝生主編《數學大師》,北京:龍門書店,1995年,51-54頁。
115、 電話鍵盤上的拉丁字母,《今晚報》,1996年11月14日。
116、 從“方程”說到陳省身猜想,《今晚報》,1997年4月8日;互見郭長久主編《博導晚談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286-288頁。
117、 一個歷史學家的數學觀(譯文,原作J. Dauben),劉鈍等主編《科史薪傳》,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97-111頁(譯自Philosophy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 Taiwanese Journal, Vol. 2, np. 1)。
118、 編后記(同署王揚宗、韓琦等),劉鈍等主編《科史薪傳》,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25-326頁。
119、 Preface, D. Tournes ed., L’ocean Indien au carrefour des mathematiques arabes, chinoises, europeennes et indiennes, Saint-Denis: IUFM de La Reunion, 1997, pp. 9-10.
120、 周髀算經校點(合作者郭書春),郭書春等校點《算經十書·一》,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121、 前言(合作者郭書春),郭書春等執行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卷,前3-10頁。
122、 科學史:踏上未來之路 —— 關于國內科學史學科現狀與未來的訪談(合作者江曉源、劉兵,整理者王洪波),《中華讀書報》,1999年12月8日11版。
123、 李約瑟工作的現代意義,《中華讀書報》,2000年8月23日;互見(津)《科技史志》2000年第2期,9-10頁; 王洪波等編《跨越鴻溝——文化視野里等科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137-140頁。
124、 21世紀的科學和它對社會的新承諾 —— 世界科學大會簡介,中國科學院《2000年科學發展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38-41頁。
125、 李約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約瑟,(沈)《愛書人俱樂部會刊》,2000年第5期,4-7頁。
126、 關于中國古代有無科學論辯的幾點看法,《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0年第4期,63-64頁。
127、 新世紀科學史系列弁言(同俞曉群共署),嚴敦杰《祖沖之科學著作校釋》等書前,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互見《科學時報》2002年10月18日B3版,題名《科學史在中國》。
128、 探索 —— 追尋生命的意義(代路甬祥撰),《科學時報》,2000年10月20日;《中華讀書報》,2000年11月1日;互見遼寧教育出版社《探索書系·序》。
129、 勾人魂魄的地球故事(代路甬祥撰),《中華讀書報》,2001年4月11日;互見遼寧教育出版社《地球故事系列·序》; 互見《科學時報》2001年11月20日B3版。
130、 地球故事系列叢書出版(署名市隱),2001年4月11日。
131、 竺可楨科學史講席,《自然科學史研究》20卷(2001)2期,189-191頁。
132、 傅種孫《幾何基礎研究》序(同道本周共署),《幾何基礎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1年;互見《科學時報》,2001年6月22日B3版(題《幾何基礎研究》:一份珍貴的講義)。
133、 與地球相關的故事(溫新紅、許書葵訪談),《科學時報》2001年11月20日B3版。
134、 (中國科技史專輯)前言,《法國漢學》,第6輯,2002年,1-5頁;互見《中華讀書報》2002年11月13日23版(題《法國漢學與中國科技史》)。
135、 法國遠東學院及其建院百年慶典(署名夢隱),《法國漢學》,第6輯,2002年,602-605頁。
136、 “兩種文化”:“冷戰”堅冰何時打破?—— 關于“斯諾命題”的對話(對話人方在慶),《中華讀書報》,2002年2月6日24版。
137、 炭疽、克隆人與致毀知識,《科學時報》,2002年3月1日B3版。
138、 愛因斯坦與現代物理學的奇跡年,《科學時報》,2002年3月29日B3版。
139、 回歸學術軌道的“李約瑟難題”研究(與王揚宗合作),《中華讀書報》,2002年4月24日24版。
140、 另一種科學革命——紀念《科學革命的結構》問世40周年,《中華讀書報》,2002年6月24日24版;互見《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6期,134-135頁。
141、 儒雅的竊書賊,《中華讀書報》2002年7月17日第22版。
142、 劍橋遇劉兵,《中華讀書報》2002年10月30日第24版;收入中國作協創研部選編《2002年中國散文精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583-589頁;林湘北編《穿越劍河》,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年,162-170頁。
143、 科學與“平民主義”,《中華讀書報》2002年12月25日第23版。
144、 關鍵是傳播科學精神,《科學時報》2003年1月3日<科學周末>第3版。
145、 科學與人文:分久必和,《新聞周刊》2003年第5卷總119期,70-71頁。
146、 科學文化研究是一種國家需求(記者熊衛民專訪),《科學時報》2003年3月14日B2版。
147、 它引發了一場科學革命?(記者熊衛民專訪),《科學時報》2003年4月4日B1版。
148、 伯林頓館、塞比勒拱和李約瑟,《科學時報》2003年8月14日B3版。
149、 科學史學科建設的重要文獻,《中國新聞出版報》2003年11月19日11版。
150、 紀念郭守敬的當代意義——在紀念郭守敬誕辰770周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陳美東等主編《郭守敬誕辰770周年國際紀念活動文集》,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3年,10―12頁。
151、 以天文學手段研究上古史——《古新星新表與科學史新探索》,《光明日報》2004年1月29日。
152、 龐加萊猜想可能被證明了,《光明日報》2004年2月20日B1版。
153、 大匠倉頡——《漢字中的古代科技》讀后,《科學時報》2004年2月26日B3版。
154、 籌備“愛因斯坦奇跡年”紀念活動和組織翻譯《愛因斯坦全集》,《科學時報》2004年3月18日B3版。
155、 不要愧對歷史(記者施劍松),《科學時報》2004年5月21日B2版。
156、 張申府與相對論,《中華讀書報》2004年7月28日14版。
157、 時窮節乃現——讀《竺可楨全集》第二卷有感,《科學時報》2004年10月14日B3版。
158、 Speech at Opening Se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men Scholars and Institutions”, in Sona Strbanova etc. ed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Humanities, Vol. 13A, 2004, Braha, pp. 61-62.
159、 科學國學共學,物理人理同理,《科技中國》,2004年12月號,40-44 頁。
160、 卷首語(合作者曹效業),《科學文化評論》,2005年第2卷,第1期,1-8頁。
161、 《科學文化評論》周年巡檢(署名曹效業、劉鈍),《科學時報》,2005年2月7日B2版。
162、 第22屆國際科學史大會將在北京舉行(王洪波訪談),《中華讀書報》,2005年5月11日13版。
163、 楊振寧眼中的愛因斯坦,《南方周末》,2005年6月23日B16版。
164、 科學史的奧林匹克,《科技中國》,2005年7月號,8-10頁。
165、 科學史家眼中的科學(劉縣書采訪),《中國青年報》2005年7月6日11版。
166、 The China Connection: A Conversation with Liu Dun, in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Newsletter, Vol. 34, No. 3, July 2005, pp.3-5.
167、 自述,《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1卷(2005), 第2期, 1-3頁。
168、 走向世界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事業——科技史學家訪談錄之六,《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1卷(2005), 第2期, 4-9頁。
169、 我所知道的ICHS、IAHS和IUHS,《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1卷(2005), 第2期, 10-12頁。
170、 關于“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的北京宣言,《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4卷(2005)增刊,1-2頁。
171、 為盛會存留一份記憶——北京國際科學史大會散記,《中華讀書報》,2005年8月10日13版。
172、 法蘭西的驕傲:巴黎綜合理工大學,《科學時報》,2005年12月26日B3版。
173、 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掠影,《科學文化評論》,2005年第2卷,第6期,125-128頁。
174、 彩圖世界科技史序,《彩圖世界科技史》上卷,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6年。
175、 卷首語(合作者曹效業),《科學文化評論》,2006年第3卷,第1期,1-9頁。
176、 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校掠影,《科學文化評論》,2006年第3卷,第1期,123-128頁。
177、 前言,方在慶主編《一個真實的愛因斯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3-4頁。
178、 德國的科學與文化,方在慶編著《愛因斯坦、德國科學與文化》前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書前1-3頁;互見《博覽群書》2006年第8期,12-15頁(題“德國的現代化與科學歷程”)。
179、 游走于科學與人文之間——介紹何丙郁先生新著,《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2卷(2006), 第2期, 8-9頁。
180、 一次難忘的游學經歷,《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2卷(2006), 第3期, 18-21轉84頁。
181、 科學革命、李約瑟與中國的現代化——序言,袁江洋、方在慶主編《科學革命與中國道路》,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另載《中華讀書報》2006年8月2日13版。
182、 李鴻章在英國目睹之科學與技術,(臺)《中華科技史學會會刊》,第10期,2006年12月,96-101頁。
183、 卷首語,(合作者曹效業),《科學文化評論》,2007年第4卷,第1期,5-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