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晚,中國科協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鄭永春研究員應邀于中國科大東區師生活動中心五樓國際報告廳作科普報告,主題為《尋找另一個地球》,吸引了校內外眾多師生前來參加,全場座無虛席。本次報告會由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褚建勛主持。
鄭永春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行星科學家、中國科協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科普中國形象大使。現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理事長、香江學者聯誼會創會理事長。作為獲得“卡爾薩根”獎的中國科學家,鄭永春長期致力于天文與航天領域的科學傳播。近幾年,鄭永春研究員作科普報告100多場,撰寫科普文章200多篇,撰寫科普著作《中國探月》《飛越冥王星》等,譯著《火星移民指南》等。
鄭永春研究員在科普報告中提到,之所以要尋找系外行星主要是為了解決三個問題:我們來自哪里?我們是孤獨的嗎?我們要到哪里去?——當前人類對于類地行星觀測和地外生命研究,關系到未來人類是否可以移民外星球等現實命運問題,也有助于解答人類的命運問題:宇宙中是否有其他適于生存的星球,生命如何起源,人類的存在是否是獨特,是否有其他的生命等。通過這些研究,能夠帶來振奮人心的新發現,使我們的觀念發生革命性的變化,讓地球在宇宙中不再另類,讓地球生命和人類融入更廣闊的宇宙生命體系。
此外,鄭永春還對受眾最為關心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科普。他解釋了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恒星演化對系外行星有何影響,生命為什么離開水,宇宙探索中發現了哪些地球的表親等等問題。
報告最后,鄭永春研究員提出了三點期待:(1)科技工作者要有社會責任,要以最大的努力奉獻和影響社會——既要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也要是社會事務的參與者;(2)理工科學生,尤其要重視人文素養,動員他們從事科學傳播和科學教育,這是提升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3)要勇敢走出舒適區,要永遠保持好奇心,我們應該追求一個蓬勃向上的人生,才能有持久的幸福。
褚建勛書記對鄭永春研究員此次的精彩科普報告表示感謝,他認為:科普需要有人愿意花時間做,特別是具有深厚科學積累的科大師生一定要有這種人文情懷,這也是將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提到的“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這一思想落到實處,這對我們科大新文科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此外,褚建勛書記與鄭永春研究員約定2020年還要再來科大作科普報告,配合人文學院系部重構規劃將進一步加強與全國科普作家協會的密切交流合作。在觀眾的熱烈掌聲中,本次報告會圓滿結束。
(圖/張瑞 文/肖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