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pkvea"><ins id="pkvea"></ins></menuitem>
<progress id="pkvea"></progress>
<option id="pkvea"></option>
    1. <menuitem id="pkvea"></menuitem>

        1. <samp id="pkvea"><ins id="pkvea"><ruby id="pkvea"></ruby></ins></samp><samp id="pkvea"></samp>

            龔濤教授做客中國科大“科技人文講堂”

            發布者:黃玉明發布時間:2019-12-02瀏覽次數:213


            20191127日上午9:00,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人文講堂”之“科技人文沙龍”在東區人文學院南平105學術報告廳成功舉辦,本次講座邀請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龔濤教授做了題為“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Psychology and Evolutionary Linguistics: Examples and Predictions(計算方法在心理學和演化語言學的應用)”的專題報告,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褚建勛出席并主持了本次報告會。



            龔濤教授現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云山講座教授。2007年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師從國際著名語言學家王士元。畢業后,先后在意大利羅馬睿智大學物理系做博士后研究和德國萊比錫人類進化學做洪堡學者。并通過英國科學院資助訪問英國愛丁堡大學。20102014年在香港大學擔任硏究學者和研究助理教授。2014年加入美國耶魯大學Haskins實驗室任硏究員,目前在ETS工作。龔濤的硏究興趣包括:演化語言學,計算機模擬,復雜系統,心理學,數據科學等。著有個人專著《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in Evolutionary LinguisticsA Study on LanguageEmergence(2009年臺灣中研院語言學所出版),在Scientific ReportsPNASPhysicsof Life Reviews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LanguageLinguaLanguageSciencesArtificial Life等期刊發表論文60余篇。多次在國際會議做邀請或主題報告,包括Evolang9, Protolang1& 6CIEL10&11


            龔濤教授的報告主要講述數據科學和模擬仿真兩個計算方法,并用實例介紹如何在心理學和演化語言學應用這些方法硏究具體問題。報告基于數據科學討論三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采用 Mixed Effects Regression模型研究語言與閱讀能力的個體差異對在線閱讀的眼動模式的調節作用。龔濤教授特別提到,現在很多實驗都以大學生群體為主要對象,但是事實上,這部分人群只能代表一小部分人而不具有全局的效力。龔濤教授介紹說,因此他們的實驗對象特地選擇了4414-26歲的非大學生的英語母語使用者。

            第二個例子采用 Random forest modeFacebook狀態更新大數據討論社交媒體語言對社交媒體使用者的心理學特性,如對生活的滿意程度的預測。龔濤教授向大家介紹了他們關于抑郁癥患者社交網絡使用的觀測,并解釋了這種觀測方法在時間上的局限性。

            第三個例子基于模擬仿真將介紹顏色范疇(color categories)的跨語言分布普遍性,并結合世界顏色調查數據庫(World Color Survey)多個體模型,討論個體感知限制和文化交流對顏色范疇的跨語言的相似分布的相對作用。本次報告闡明了跨學科角度對心理學和演化語言學硏究的必要性,并啟示老師同學們未來在這方面的硏究。


            講座結束后,在場師生積極提問,龔濤教授也一一進行解答。“科技人文講堂”體現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一直以來對“新文科”建設的重視。在此過程中,院系不斷凝聚共識,聚焦學科建設,延邀多名知名國際專家來校交流,為師生學習、科研提供良好助力。

            文:陳昕悅


            韩国黄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