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晚,應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邀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云山講座教授龔濤作客“科技人文講堂”,在東區活動中心五樓報告廳給科大師生們帶來了關于演化語言學的報告,題為《演化語言學跨學科研究:理論,實例與預測(Interdisciplinary Evolutionary Linguistics Research: Theories, Examples and Predictions)》。本次報告會由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褚建勛老師主持。
龔濤教授現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云山講座教授,先后在意大利羅馬睿智大學物理系做博士后研究和德國萊比錫人類進化學做洪堡學者,并通過英國科學院資助訪問英國愛丁堡大學。2010至2014年在香港大學擔任研究學者和研究助理教授。2014年加入美國耶魯大學Haskins實驗室任研究員,目前在ETS工作。龔濤教授研究興趣廣泛,包括演化語言學、計算機模擬、復雜系統、心理學、數據科學等。本次報告會龔濤教授主要回顧了幾個最新的跨學科研究語言演化的例子,來總結當前跨學科角度研究語言演化的特點。
龔濤教授從歷史語言學、考古學、動物行為學、神經科學、基因學以及數據科學等跨學科角度介紹了跨學科研究語言演化的特點,包括學科的深度交叉和新興手段的廣泛應用等。同時,還特別說明了語言基礎認識,如生物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領域通用的;語言的社會文化環境是語言的另一個重要基礎,語言與其相關的認知機制共同進化等。
最后,龔教授對于當前研究學者提出了幾點建議:跨學科是有利于語言學研究的發展的,我們應該堅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不過度贊揚某一學科知識,也不排斥其他學科,很多事情可以從多角度解讀,萬物皆有聯系。作為研究者,我們應該堅持包容并蓄,廣泛學習,深度研究,做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互動環節,龔濤教授還耐心回答在場學生的提問,例如“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對演化語言學的影響?”以及跨學科研究的問題等等,龔濤教授認為人工智能固有局限性不可能替代人腦,科技與人文應共放光彩。最后,給學生們提出建議,提倡多了解跨學科的知識,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本次報告臨近尾聲之時,人文學院黨委書記褚建勛老師贈送了“科技人文講堂”海報紀念版并作總結發言。褚老師鼓勵“新文科”的學生積極與科大相關理工院系老師同學多交流多合作,敢于創新、善于創新,嘗試新的學科領域并大膽開拓。本場報告會作為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主辦的“科技人文講堂”之一,就跨學科研究做了較為具體的分享,拓寬了同學們的視野,對文理生都大有啟發意義。
(人文學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