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7日-8日,我校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25系)邀請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社會科學家、柏林自由大學科學新聞學客座教授Hans Peter Peters做客科大,與我校師生在科學傳播領域科學家與受眾的傳播角色以及其在環境和風險問題上作為“公共專家”所起到的作用等方面進行探討。
7日下午,Peters教授在我校北區融合樓三樓會議室與25系的師生們進行了學術交流座談,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褚建勛出席并主持了座談會。
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主任周榮庭教授首先介紹了25系并作題為“用科學傳播的視角探索新媒體的應用”的匯報,主要介紹了我系近幾年來在科普創意產業實踐的發展以及成就,包括“美麗科學”、“消失的世界”以及新媒體研究院參與的“墨子號AR體感”,從科學傳播的視角將科學與人文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接著,Peters教授結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包括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雜志發表的里程碑式著名論文“Interactions with the Mass Media”,近十年以來與中國學者合作的中國和德國兩國科學家如何面對大眾媒體的數據調研結果),探討了公眾科學傳播(Public Science Communication)存在的問題和未來規劃建議,著重從公眾科學傳播范式的轉移、中德兩國大眾對科學家與媒體的信任度等視角,研究了科學家動機、職責以及科學記者之間關系等問題進行細致的介紹。最后Peters教授作為本領域排名數一數二的雜志——《公眾理解科學》的主編,詳細介紹了雜志的審稿要求和學術論文的投稿規范等。
最后,在回答了若干老師同學提問之后,Peters教授在25系的學術交流座談會才結束。整個座談一直進行到夜幕降臨六點半,在場的老師研究生感到受益匪淺、意猶未盡。
Hans Peter Peters,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社會科學家、柏林自由大學科學新聞學客座教授,1984年于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獲得社會科學博士學位。他的研究領域為科學技術的公共傳播和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側重于實證研究和國際比較。他是《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雜志的主編。他的研究主要涉及公眾對核能、氣候變化、基因工程、生物醫學和神經科學的看法、態度和傳播,重點研究科學家作為傳播來源和公眾傳播者的角色,以及他們在環境和風險問題上作為“公眾專家”所起到的作用。
Peters教授的此次來訪,體現了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一直以來對“新文科”建設的重視。在此過程中,院系不斷凝聚共識,聚焦科學傳播與科學普及,持續邀請知名國際專家來校交流,并積極探索開展實質性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