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提高我校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水平,豐富校園文化氛圍,10月17日下午,百家講壇主講人、復旦大學姜鵬教授應邀來校為科大學子做“《資治通鑒》品讀”主題報告。許多師生慕名而來,認真聆聽姜鵬教授對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的講解。本場報告由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王曉燕主持。
姜鵬老師開場以家庭關系為例,說明歷史受語言和認知的影響,會得到不同角度的解讀。姜鵬教授認為,真正理解一段歷史要回到當時的歷史環境當中,而不能用現代職業化的史學觀念去理解。《資治通鑒》是一段史學文本,具有經典性和傳統性。人們總是希望在歷史研究的經典著作中,找到歷史的真相。但無論是傳統史學的實踐,還是現代史學的理論研究,都無法恢復歷史的絕對真相。理解《資治通鑒》的鑰匙,往往在《資治通鑒》之外,歷史的真相并不必然通過史書展現出來。
傳統的歷史學并不以“真實”為唯一和最高目的,歷史學家希望在歷史的講述中傳遞自身價值觀,因此歷史往往被虛構。姜鵬教授首先以“三家滅智伯”的敘事選擇切入,又緊接著以《史記》和《資治通鑒》中趙簡子選擇繼承人的故事作為比對,說明不同的歷史學家會選擇不同的“史實”來論證自身觀點。
而《資治通鑒》中關于玄武門事變之前的一則故事,司馬光明確說明不知真假,更有故事司馬光明知是假,卻仍然將其記錄在史書當中,正是為了論證觀點考慮,并不絕對以真實性為目的。因此,傳統歷史學家有高于對“真實”的追求,在史書的編纂過程中絕不僅僅只限于傳遞真相,而更希望傳遞有意義的歷史,價值高于真實。這是傳統史學本身具有的觀點,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應當時刻注意這一特點。
歷史學在19世紀后為追求真實性而存在,現代史學經歷重構主義、建構主義和解構主義三個階段。但無論在現代史學,還是在傳統史學中,史學都不是史料學。史料并不全面,很多意義來源于后期賦予,無法詮釋歷史中所有因果關系,因此理解任何文本都要回到講述語境當中。歷史,更多的是一種見解和解釋。
報告會結束后,姜鵬教授與同學們進行了熱烈的互動交流,對于同學們關于歷史的疑問一一耐心解答。姜教授告訴同學們,我們不可能重新經歷歷史,而史料也是有限的,后人只能看到各個歷史學家所表述的“真相”。傳統歷史學家的偉大并不在于著有史學著作,而在于其自身具有的宏大歷史思維。報告會現場交流氣氛融洽,教室里掌聲四起。
姜鵬教授以各種豐富精彩的歷史故事為例,講述史學的本質,啟迪了同學們對于歷史問題的思考方式。此次報告會由教務處、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聯合舉辦,作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講座”暨“科技人文講堂”系列之一,進一步提升了我校大學生綜合素質,促進了科技與人文的結合。
(教務處、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