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新一輪教育部改革提出的“新文科”戰略布局?且聽世界級知名專家學者講講自己獨有的理解和經驗。
10月13日周日晚7點,中國科大“科技人文講堂”邀請到世界知名傳播學者祝建華教授在我校東區師生活動中心五樓國際報告廳做了題為“計算社會科學:新文科的明日之星”的專題報告。
祝建華教授現為香港城市大學計算社會科學講座教授,是本領域最有學術影響力的國際傳播學會(ICA)會士,也是全球所有華人傳播學者范圍內第二位獲此殊榮的、屈指可數的杰出學者。作為國際上第一批推動計算傳播學的世界知名傳播學者,多年來一直從事了傳統新聞傳播學與當前大數據時代計算社會科學交叉前沿的“新文科”范式探索,他近年來主要研究互聯網、社交網和移動網的使用與影響,成果分別發表在傳播學、經濟學、社會學等SSCI期刊和計算機、統計物理、醫學信息等SCI期刊。自從2009年Science雜志里程碑式論文“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s”發表以來,他帶領早期培養出來已在世界不同高校任職的弟子積極推動創建了ICA的計算傳播學分會,組建了國內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計算傳播學研究中心和相關學會分會等,在當前教育部“新文科”布局的計算社會科學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影響力。

祝建華教授主要從“什么是社會科學”,什么是“計算社會科學”,為什么要用計算社會科學,以及如何學習計算社會科學四個方面作分享。
計算社會科學(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s,簡稱CSS)旨在使用計算方法(算法和工具)進行社會科學問題研究的新興交叉學科前沿,從網絡媒體、社交媒體、移動媒體等來源采集、處理、分析、展示人類用戶的數字蹤跡數據。CSS使得社會科學家不僅可以研究正在形成之中的數字生態的各種新現象,而且還可以解答個體行為及集體社會的許多長期懸而未決的重大問題。21世紀的社會科學的特征之一為尋求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而CSS則在其中承擔了一個主要角色,所以根據祝建華教授的前瞻性判斷:社會科學領域正經歷一場歷史意義的全新學科革命,即“計算社會科學”作為影響未來百年的新思潮將對傳統的社會科學抽樣調查問卷等經典研究范式產生巨大的沖擊和深遠的影響。

祝建華教授認為,對于基本研究來講,新的生活現象的產生迫切需要新的方法去研究——大數據時代的研究方法對社會科學產生了顛覆性的革命;對于應用研究來講,計算社會科學是迎合市場需求的必然表現,如數據新聞行業、創意產業、人工智能律師等都需要CSS作為支撐。他提到,在線數據的研究范式將很快占據社會科學的半壁江山,日后成為主戰場也只是時間問題。在今后5-10年內,在線數據的研究還將是傳統定量方法與計算方法并存、競爭和交融的格局。兩者將融為一體,取什么學名尚難以預測,但勢必成為社會科學的主流范式。
祝建華教授結合介紹新聞傳播領域的學生在騰訊、微軟研究院的實習經驗,還分享了計算社會科學的方法主要包括數據收集(網頁抓取等)、數據處理(數據清理等)、數據分析(網絡分析等)、數據可視化(圖譜等)四個方面。他通過經典的研究案例,向在場師生傳授學和用CSS的經驗,即要掌握相關社會科學理論,懂得一定的編程技術和統計學技能。祝建華結合自己20年來的心得體會,認為:算法是入場券,很重要;數據是故事,更重要;理論是靈魂,最重要。無論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如何發展,計算技術如何進步,其最核心的靈魂還是要解決社會科學的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技術的進步為我們當前推動“計算社會科學”已做好的較為成熟的方法儲備,后續計算社會科學的理論突破和技術革新將是令人鼓舞的戰略性前沿方向,“新文科”的明日之星將很快走到各位在座的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的面前。
報告會最后,祝建華教授耐心回答在場學生的提問,如抓取的數據如何確保數據具有代表性等學術問題。作為此前5月18日應邀出席科大“新文科”戰略咨詢會的境外專家之一,他還欣然接受了“科技人文講堂”學生記者的視頻采訪,針對科大新文科建設前景、香港城大數據科學與計算社會科學的管理經驗等談了自己的觀點,對我們“新文科”規劃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這是繼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世界知名語言學家王士元院士之后,“科技人文講壇”系列報告會又邀請的一個重量級學者——祝建華教授,由我校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組織。人文學院黨委書記褚建勛贈送了“科技人文講壇”海報紀念版并作總結發言:感謝祝建華教授帶來“計算社會科學”這一新興前沿領域的精彩報告,相信這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鼓勵“新文科”的博士生碩士生積極與科大相關理工醫科院系老師同學多交流多合作,敢于創新、善于創新,在新的“計算社會科學”領域大膽開拓。在科大新文科建設布局下,人文學院將會與大數據學院、輿情分析產業等加強合作,在“計算社會科學”這新興交叉學科領域作出一番新天地。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供稿: 圖/丁星、張瑞 文/肖思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