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上午,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系研究院長聘首席研究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經濟學博士施訓鵬在東區人文學院南平105學術報告廳為科大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全球能源合作與治理問題”的科技人文講堂報告。報告會由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褚建勛主持,來自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管理學院、公共事務學院等校內單位以及來自安徽大學等校多位老師參與了本次報告會,會場還有來自巴基斯坦、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在校留學生進行了深入的提問交流。

施訓鵬博士是新加坡國立大學能源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澳大利亞中國經濟研究學會”(CESA)理事,世界能源理事會全球天然氣中心高級顧問,APEC可持續能源中心國內專家委員會委員。研究區域包括澳大利亞、東盟和東亞。研究專長包括能源和環境等領域的經濟、政策問題。現擔任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Journal of Modelling in Management 和Natural Gas Industry B等期刊編委或副主編,以及30余家SC1、SSCI國際期刊的評審人。最近五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新加坡貿工部、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亞太經合組織、東亞和東盟經濟研究院、國際天然氣進口國組織(GlIGNL)等機構委托的研究十余項,發表SSCl、SCI檢索論文60余篇。
報告會上,施訓鵬博士講述了能源的重要性: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生活水平、減少疾病和文盲、消除饑餓和饑荒、促進“可持續發展”與經濟增長。同時,他認為,能源現在面臨諸多挑戰:能源需求迅速上升、資源有限且快速消耗。因此,可以考慮混合風能、太陽能和其他可以使用的能源,使能源多樣化,增加安全性,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可再生的能源;征收綠色稅,即對化石燃料的使用進行征稅,提高使用效率;發掘一些可以自己生成的新能源,例如房屋可以使用地源熱泵,微型風能和熱能來產生可再生能源,使能源結構多樣化。隨后,施訓鵬博士提到,石油和天然氣正面臨遭受破壞的風險,天然氣管道已經發生中斷,因為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爭端中斷了2006年和2009年的歐洲天然氣供應;破壞狹窄的海洋阻塞點可能會嚴重影響石油的流動。他認為,應該減少我們的化石燃料消耗,由于溫室氣體的排放與我們的能源消耗密切相關,因此減少使用基于礦物燃料的能源會減少將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這將有助于減緩全球變暖。
施訓鵬博士提到,由于能源資源的互補性很強,因此電力互聯互通具有很大潛力,是促進區域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途徑。他以東盟大量一線實證數據為案例,強調了中國和東盟國家能源資源稟賦存在較強的互補性,通過電力互聯互通,能夠實現各國在更大范圍的能源資源優化配置。通過電力互聯互通,可以有助于突破清潔能源發展瓶頸,促進清潔能源開發、優化配置和高效率利用,推動全球能源向綠色低碳發展轉型;促進跨境電力互聯互通,能夠有效解決邊遠地區無電人口問題,促進地區能源可持續發展,推進實現聯合國“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目標。在上述這些議題方面,施訓鵬博士已有一系列國際矚目的學術論文發表,而且他還分享了這幾年自己學術成果井噴式發表的心得:在能源政策領域,要善于發現有洞察的選題,要善于運用國際上通用的范式和視角去講好論文的故事,這些都是一線領軍學者的重要素質。

最后,褚建勛書記感謝施訓鵬博士為在場教師與學生呈現的精彩報告,并為他送上科大精心準備的小禮物:“科技人文講堂”縮微海報紀念版。褚建勛書記認為,施訓鵬博士對科學的嚴謹認真的態度值得所有學生學習,這既有科學層面的內容,也有傳播層面的涵義。大家應該敞開胸懷去了解對能源知識的認識、自主思考全球能源合作與治理中的問題,打開交叉領域新知識的大門,這才是科技人文的真正魅力!
(供稿: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研究生記者 朱仁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