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提高我校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水平,豐富校園文化氛圍,9月23日下午,來自復旦大學的段懷清教授應邀在東區第五教學樓5207教室為科大學子做《驚回首,漢語中文的世紀之變——“西學東漸”與漢語中文的近現代處境》主題報告。全場學生都認真聆聽,與段懷清教授積極互動。本場報告由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王曉燕老師主持。

段懷清教授來自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哈佛—燕京訪問學者。中國國際漢學(中國學)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及比較文學。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白蛇傳》《梁祝傳奇》《孟姜女》《牛郎織女》四大民間傳說。著有《白璧德與中國文化》《(中國評論)與晚清中英文學交流》等。
段教授首先從國學大家馬一浮老先生到浙江大學任教講起,學習中國的知識,首先要“起信”,不能帶著懷疑。章太炎先生曾說過:“不讀經無以自處,不讀史無從愛國。”知識,不僅僅是西方的數理化,還有我們中國獨有的知識。小到族譜、地方志,大到國史,都是我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

“中國人的科學意識更新進程其實分為三個階段。”段懷清教授說道。晚清時期人們西學的內容包括自然科學知識、人文社科知識和宗教知識。“師夷長技以制夷”表現了晚清中國的知識分子如何看待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而張之洞提出的“中體西用”則強調了中國文化的主體性,認為應該以中國的傳統學問為核心。晚清時期中國面對外國列強侵略,一步步沉淪,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科學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帶有明顯的時代功利性。

以學生們熟悉的《孔乙己》小說為例,段懷清教授以他深厚的學術素養和深入淺出的講授風格,向師生們剖析了在西學東漸的影響下,晚清中國向現代中國轉型過程中知識、思想、價值所出現的矛盾、混亂狀態。在西方文化的浸潤下,各種新思潮在中國迭次興起,對中國社會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這種變化在文化領域具體表現為“西學東漸”與晚清新知識運動,以及清末的“兩廢”、“兩興”。
當下的中國,應該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中國知識分子的本土科學,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要靠每一個人,單薄的文化理念是沒有生命力的。當代大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素養,更要有廣博的人文情懷。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中國人,不能只有黑頭發、黑眼睛、黃頭發,更要有中國心,要看你是否擁有中國的知識、信奉中國的價值、按照中國的生活方式。這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與出生地無關,與血緣無關。段教授希望未來中國的知識圖景是中學和西學真正交融在一起。中國的知識分子不能永遠只是西學的學生,而要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創造者。只有中國學者在西學的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在西學領域留下中國名字時,中西學才能實現真正的結合。
本場報告會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段教授通過豐富確鑿的史實,學貫中西的視野,贏得了同學們經久不息的掌聲。此次報告會由教務處、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聯合舉辦,作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講座”暨“科技人文講堂”系列之一,進一步提升了我校大學生綜合素質,促進了科技與人文的結合。
教務處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