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晚,應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邀請,中國國家博物館原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陳履生作客科大“科技人文講堂”,在東區活動中心五樓報告廳給科大師生們帶來《博物館之美》主題報告。現場氣氛熱烈,師生們都沉浸在博物館的故事與魅力之中。報告會由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褚建勛老師主持。

陳履生館長表示,博物館的魅力在于給所在的城市奠立了一個文化的地標,成為城市的文化窗口,它是文明社會中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標志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代表著累積文明成果的水平,連接著公眾的文化需求而成為當代社會中公眾的文化依賴,這就是博物館的魅力之所在。

在一個實體建筑中的博物館中,每一件文物與藝術品都關乎著歷史與藝術。這里是文物和藝術品的家,是供人們瞻仰和欣賞的殿堂,文物和藝術品因為有了它才有了特別的尊嚴和尊崇。這里的典藏是一個長時間累積的過程,有的是幾代人,有的是上百年,其中每一件藏品都有與之相關的歷史,也有一段入藏的故事。
博物館里不斷變換的展覽,因為主題和展品的不同,所煥發的新的氣息吸引了人們不斷地走近它,而這里也成為幾代人的記憶所在。這里的公共空間所散發的文化氣息,哪怕是喝一杯咖啡,喝一杯茶,都會體會到特別的味道,這就是文化的滋味。所以,來這里約會,來這里分享,來這里感悟。時光的流逝,很多事物都發生了變化,而這里曾經所見到的許多文物和藝術品,還是獨處在那里。它們也在見證社會的變化和人來人往。

談到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發展歷史,陳履生館長說,只有國家的強大才有博物館的強大,博物館作為保存和展示文明成果的公共服務機構,其國家收藏與國家文化有著緊密的關系,中國國家博物館從籌備、建設、改址到擴建的發展歷史就見證了中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他用三句話概括中國國家博物館:一是,國家博物館是中華文化的祠堂和祖廟;二是,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夢的發源地;三是,國家博物館是首都北京的客廳。
“美在博物館首先是美在博物館的建筑,博物館建筑是博物館的安身立命之所,是博物館存在的前提。”報告會上,陳履生館長展示了他在世界各地博物館拍攝的照片,包括法國巴黎的盧浮宮、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和俄羅斯圣彼得堡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等,為現場師生們展示博物館建筑之美。
陳履生館長還介紹了博物館的特色之美。世界上有許許多多我們想不到的博物館,如地窖博物館、移民公寓博物館、沉船博物館、黑幫博物館、霓虹燈博物館,還有陳館長私人建立的油燈博物館等等。因為人性中有基本的占有欲,因為從古至今世界上有很多物品表現出難以抵擋的誘惑力,所以收藏成為一種普遍性的追求。

陳館長說到大學博物館時,他認為:“世界一流的大學有一流的大學博物館,有一流的大學博物館就有一流的大學。”例如哈佛自然歷史博物館、麻省理工博物館、斯坦福大學博物館等等,充分體現了一所大學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表現了大學的綜合實力,呈現了教學和研究成果。大學博物館是校園中的地標,也是大學的名片;是專業教學的課堂,更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基地和連接社會的紐帶。

報告會結束后,陳履生館長與現場師生進行了熱烈的互動交流。有同學詢問國內高校博物館的發展趨勢,是否應該重點發展研究功能,有同學對博物館的作用和意義提出了疑問。陳館長一一耐心解答,表達了對中國大學博物館未來的美好期許,鼓勵同學們多到博物館中感受文化、感受美,在歷史的碎片中學習到書本無法給予的震撼。

最后,在如雷的掌聲中,報告會以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給陳履生館長的海報贈禮落幕。本場報告會作為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主辦的“科技人文講堂”之一,帶給廣大師生與眾不同的藝術享受,提升了同學們對于美的欣賞力。
(人文學院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