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晚,應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邀請,世界著名語言學家、國際中國語言學會首屆會長、北京大學榮譽教授王士元作客“科技人文講堂”,在東區活動中心五樓報告廳給科大師生們帶來了《高更三問:人腦與語言(Gauguin's Three Questions: Human Brain and Language)》主題報告。現場座無虛席,過道與門邊都擠滿了慕名前來的同學。本次報告會由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褚建勛老師主持。


蔡元培曾說:“同是動物,為什么只有人類能不斷的進步,能創造文化?因為人類有歷史,而別的動物沒有。因為他們沒有歷史,不能夠把過去的經驗傳說下去。為什么只有人類能創造歷史,而別的動物沒有?因為人類有變化無窮的語言。”高更的三個問題,我們從何處來?人是何物?向何處去?都和語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為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指標,不僅是區別人類和動物的分水嶺,也是人工智能還無法讓電腦掌握的能力。

自達爾文提出演化論起,許多學科在這三個問題上都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王士元教授對多個學科的成果進行了綜合討論,把“高更三問”放在兩個息息相關的脈絡下來說明:一是人類大腦獨一無二的快速成長,這主要表現在腦容量的增加及神經連結的增強上;二是由于人類直立起來,身體結構的改變促使我們能發出更多語音,更讓雙手變得靈巧,人類具備了這些優勢,才得以發明語言并因此改造周遭的環境而成為地球主宰。

“高更三問”的第一問是“我們從何處來?”根據化石和DNA的資料,在生物分類樹的靈長目底下,人和黑猩猩約在600萬年前分道揚鑣。人類在300多萬年前開始雙腳直立,讓我們得以空出雙手制作越來越復雜的工具,手部的靈巧也進一步刺激大腦的迅速增長。人類的溝通方式因此變得更強大,其最大成就是10萬年前語言開始涌現,這是表征和操控外在世界最主要的心智工具。
“高更三問”的第二問是“我們是何物?”人類獨一無二地發明了語言,能依靠文化方式來演化,并借由我們不斷發明的技術重新塑造環境和改造自己,而隨著6千年前文字的發明,語言的力量也大大增強,得以超越時空的限制;在一段較長的可稱為“童年期”的時期內,人類不斷累積地習得大量日后所需的知識基礎。鑒于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有科學家建議應該把當前的地質年代稱為“人類世” (Anthropocene)。同時,為了強調語言的重要角色,也有科學家把我們人類稱為“說話人種”(Homo loquens)和“象征物種”(Symbolic Species)。

“高更三問”的第三問是“我們往何處去?”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的發展日新月異,科技應是輔助人類文明的有力工具,科技帶領我們所走的另一條路是,工程技術已經可以產生并識別語音,可以理解并翻譯語言,還可以模擬其他的人類技能。但這些不該凌駕在道德規范和文化修養上,科技與人文如何取得平衡,電腦和人腦如何相輔相成,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題。科技進展也會導致全球的平均壽命大幅提高,過去150年來的科技進展,使人均壽命提高了兩倍,壽命的進一步延長是大家共同的期望。人類若能針對老齡人口的認知和語言退化提出有效的應對方案,將是神經認知科學嘉惠大眾的一大貢獻。
報告會結束后,王士元教授與現場師生進行了熱烈的互動交流。有同學提問如何看待中國應用國外實驗樣本,怎樣發揚中國獨有的東西?還有同學對人腦無法跟上科技發展、人工智能會不會超越人類的問題表示擔憂,對語言是否有潛移默化的功能表示疑問等等。王教授都一一耐心作答。本場報告會作為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主辦的“科技人文講堂”之一,進一步提升了我校師生的綜合素養,促進了科技與人文的結合。
(人文學院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