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提高我校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水平,豐富校園文化氛圍,9月17日晚,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韓茂莉教授應邀來校為科大學子帶來精彩的中國歷史地理主題報告。韓茂莉教授是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十佳”教師、北京市名師。她主講的課程“中國歷史地理”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此次應邀來到我校帶來的主題報告為《世界文明的起源地與地理環境》。報告會由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王曉燕主持。

韓教授從原始農業誕生的原因講起,詳細闡釋了為何農業最初誕生在伊拉克兩河流域、中國長江黃河流域和南美安第斯山區三大農業起源地。原始環境下,人們通過采集、狩獵獲得食物來源,這種低投入、高產出的經濟類型被稱為利用型經濟。隨后,迫于人口壓力、氣候變化、競爭宴享等原因,利用型經濟逐漸轉變為高投入、低產出的生產型經濟,人們開始耕耘土地、種植作物,相對穩定地獲得食物來源。因此,農業文明之所以誕生在環境相對惡劣、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究其原因,正是因為人們無法通過自然資源獲取足夠的食物,才需要馴化作物、開墾土地,人類智慧與文明也因此衍生。

農業中國給予世界的最大禮物,在河北省南部發現的磁山文化遺址中,大量糧窖展露在世人面前,成為空前的考古發現。在南方,河姆渡遺址第四文化層大面積稻谷堆積,不僅為研究我國稻作農業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而且糾正了我國栽培水稻是從印度傳遞過來的傳統說法,有力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之一。隨后,同樣在浙江發現的上山遺址發現人工栽培水稻,證實我國一萬年前就已發生稻作農業。


報告會內容結束后,韓教授與同學們進行了熱烈的互動交流。有同學提出農業產生是否還有其他原因的影響,人類是否有可能在采集過程中無意馴化了水稻等問題,韓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現場氣氛融洽,掌聲四起。
聚焦時間與空間,讓歷史告訴未來。韓教授從歷史的角度講地理,感悟中國歷史的智慧與教訓,啟迪學生從歷史到現實、從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的思考問題方式。此次報告會作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講座”暨“科技人文講堂”系列之一,由教務處、人文科學學院聯合舉辦。
(教務處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