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至7月上旬,應人文學院外語系邀請,美國天普大學教育學院Tamara Sniad教授到訪我校,進行為期三周的學術文化交流活動。
來訪期間,Tamara教授共做了“語言教學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效性評估”、“如何運用真實素材”、“學術英語”、“合作教學”、“科技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等六場講座。講座中,Tamara教授還與外語系教師共同探討了中美教師課堂教學差異,以期進行比較和借鑒,達到優勢互補,提升我校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目的。

第一場“語言教學理論與實踐”講座,主要圍繞四種二語習得理論展開:行為論、語言天生論、互動論與社會文化混沌論。Tamara教授分析了每種理論的主要觀點以及與該理論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與老師們探討其局限性。講座中還設計了“描述與繪畫”等小組活動環節,旨在展示互動論中的輸入與輸出策略。
在第二場講座中,Tamara教授逐一分析了授課目標的組成:內容目標與語言目標,詳細闡釋每一目標的實現方式,并結合實例進行分析。該講座重點為課程安排與語言評估。

第三場是有關“如何運用真實素材”提高聽力教學的講座。聽力材料取材于手機APP中NPR播客節目“Hidden Brain”中的一則音頻,主要探討人類在社交網絡里的行為背后的真實動機。Tamara教授緊扣音頻內容,列出重難點詞匯并逐一講解,同時安排老師們就話題“人們花在社交平臺的時間越久,越感到孤獨”組織小組討論,并對“社交媒體并不總是能達到社交目的”的原因作預判。本講座對教師如何運用真實的語言素材設計課堂活動、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表達思想都有借鑒意義。
第四場“學術英語”講座以學術英語定義與特征開頭,重點講述學術英語詞匯選取與應用,并對比分析日常交際英語與學術英語的差異,以期使英語教師能更好的幫助學生提高學術英語閱讀和學術英語寫作能力。
第五場“合作教學”由Tamara與Brooke兩位老師聯合講授。兩位老師重點講解合作型教學的定義、組成元素、五種課程討論座位模式以及教學實時環節中的禁忌。現場的外語系老師們也針對該教學模式提出了很多問題,如合作教學與由一位老師完成的課堂教學的優勢是什么?如何做好前期的課程安排與溝通?如何評估合作型教學實施后的有效性等等。兩位老師也耐心地解答了老師們提出的問題。

第六場“科技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講座主要展示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與傳統課堂的不同以及翻轉課堂的優越性。Tamara教授從分析傳統課堂的局限性如學生過度依賴老師、師生比例、有限的課本知識等出發,提出“PANDA”翻轉課堂課程教學模式并結合時間安排與學生的調研反饋探討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人文學院也為Tamara教授與隨行的天普大學師生們提供了三場中國文化體驗專題活動,包括“中國書法交流”、“武術文化”和“中國經典民樂欣賞”。訪問結束后,Tamara教授向人文學院外語系表示了對未來進一步合作的期待。
(人文學院外語系大學英語課程組 陳澄老師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