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晚,清華大學教授、我校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1996年優秀博士畢業生戴吾三作客“魅力人文”學術論壇,以“從譯著暢銷書看我國大眾的科學文化素質”為題,向母校匯報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收獲。人文學院分黨委書記潘正祥到會致歡迎辭,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執行主任石云里主持本次報告會。
  
報告初始,戴吾三教授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為什么當代西方暢銷書不斷進入中國,而國內的暢銷書總體上卻難以走向世界?西方的暢銷書都具備哪些元素?中國讀者的閱讀水準與世界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如何改進中國高校的高端通識教育課程,如何全方位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這些問題發人深省。
  
學術講座中,戴吾三校友重點評介了幾本西方暢銷書。首先,他以《達·芬奇密碼》為例,詳細闡述了該書涉及到的“維特魯威人、菲波那契數列、五角星”三個知識點,讓與會者明白只有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才能更加透徹地理解西方暢銷書的精髓。接著,他逐一評介《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神圣幾何》、《混沌:開創新科學》、《信息簡史》以及創造了書市神話的格拉德威爾系列代表作《逆轉》、《異類》、《引爆點》、《眨眼之間》等暢銷書籍。戴吾三教授特別指出,在這些西方暢銷書中,物理學家、宇宙學家霍金的大作名著《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和《大設計》的中文翻譯非常傳神,皆出自我校校友吳忠超之手。
  
戴吾三校友最后指出西方暢銷書之所以暢銷,與其內含豐富的“科學、藝術、宗教、符號學、想象力”等諸多元素或經典案例密切相關,而我國的暢銷書則往往相對缺乏這些元素;靜下心來閱讀科技人文名著、跨界研究和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交叉,對于提高我國大眾特別是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力至關重要;目前西方許多高校已普遍開設高端通識教育課程,并“以跨學科的大主題(如文明沖突、進化與復雜性、全球變暖與人類)來組織,以知識模塊的形式來講授”,我國高校需要對諸如此類的新變化予以高度重視。
(人文學院、研究生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教育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