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8日晚,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曉東先生作客“復興論壇”,為我校師生以《科學問題的發現》為題作了一場精彩的報告。生命科學學院執行院長薛天教授主持本次報告會。校黨委副書記蔣一教授致歡迎辭,并代表“復興論壇”組委會向主講嘉賓贈送紀念品。
  
 
王曉東院士的講座首先從兩位美國諾貝爾獎得主Dr.Michael Brown和Dr.Joseph Goldstein聯袂合作科研的動人故事徐徐道來。他說,Michael Brown畢業于賓夕法尼亞大學,Joseph Goldstein來自美國西南醫學中心,二人同時進入麻省總醫院做醫生。1968年,當時還是兩位年輕實習醫生的Michael Brown和Joseph Goldstein為一位罹患脂肪瘤的6歲患者診治,通過對患者的悉心觀察,他們得出引發癥狀的兩個可能因素:一個是遺傳因素,一個是膽固醇代謝問題。說到這里,王曉東院士指出,這便是發現科學問題的過程;而做科研不僅僅在于發現問題,更在于解決問題。
  
 
接著,王曉東院士指出簡化科學問題的重要性,提出了技術應用的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應用”,意即要以開放的心態,善于學習他人的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第二個層次為“集成”,意即要集成多種不同的高新技術。第三個層次為“發展”,意即要對現有集成的高新技術有所發展有所創新。Brown和 Goldstein就是這樣做的。他們各自師從本領域的杰出人物,掌握了本領域的前沿知識和尖端技術;而后他們帶著各自深入研究的本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于1972年回到美國西南醫學中心,開始了長期合作研究的科研生涯。經過艱辛的科研過程,Brown和Goldstein最終共同發現了調控血液和細胞內膽固醇代謝的LDL受體,并因為在膽固醇代謝機制研究中的卓越貢獻,共同獲得了1985年的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基于他們的發現,一種降脂類藥—他汀類藥物在臨床上得以廣泛應用。
  
 
王曉東院士就這樣以諾貝爾獎獲得者Brown和Goldstein的感人故事給科大學子做了在科學之路上不懈探索的引領,循循善誘、引人入勝。他在講座中特別鼓勵我校學子:我們從Brown和Goldstein身上,學到了最有用的一點,便是“敢想敢干”,“只要自己想做的事,就不要給自己找任何做不到的理由;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敢于挑戰自我,努力去干該干的事。”
  
 
王曉東院士視野開闊,談吐風趣。在與現場科大學子積極互動中,對大家提出的“Brown和 Goldstein為什么能夠長期親密合作”、“如何看待國內某些科學家往往在合作中破裂”、“為什么中國拿不到諾貝爾獎”等犀利問題都一一做了精彩解答。
(人文學院 生命學院 教育基金會、教務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