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公布2004年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獲獎項目名單的通知
各院、系、直屬教學部,機關有關部、處、室:
根據《關于開展第六次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獎評選的通知》(校教字[2004]5號)精神,經個人(集體)申請,學院初選,校優秀教學成果評審委員會審議,共評出2004年校級優秀教學成果共32項,其中一等獎20項,二等獎12項。現將獲獎項目名單予以公布(詳見附件)。
特此通知。
附件:2004年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名單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二OO四年十一月四日
主題詞:教學 成果 獎勵 通知
校對:葉大鵬 錄入:俞新妹
附件
2004年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名單
序號 |
成果名稱 |
獲獎等級 |
主要完成人(單位) |
1 |
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建設與實踐 |
一等獎 |
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設計團隊(集體) |
2 |
物理基礎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建設 |
一等獎 |
尹 民 周先意 霍劍青 孫臘珍 李永平 |
3 |
數學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基地建設 |
一等獎 |
數學理科人才培養基地 |
4 |
實現多元化教學,全面提高《電磁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
一等獎 |
葉邦角 程福臻 戚伯云 秦 敢 |
5 |
公共數學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
一等獎 |
陳發來 張韻華 陳效群 季孝達 汪琥庭 陳秋桂 李 娟 |
6 |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改革 |
一等獎 |
明 海 章江英 李銀妹 吳云霞 王聲波 李永平 |
7 |
力學實驗課程改革 |
一等獎 |
尹協振 張寒虹 續伯欽 何世平 |
8 |
系統改革精密機械課程體系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
一等獎 |
王琪民 李永新 王 翔 沈連婠 連東俠 王克逸 |
9 |
基于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多模式機械制圖教學系統 |
一等獎 |
沈連婠 鄔玉亭 王瑞芳 王琪民 |
10 |
計算機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
一等獎 |
周學海 王 洵 趙保華 王煦法 楊壽保 賈伯琪 |
11 |
數字電路和數字系統設計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
一等獎 |
李 輝 陸 偉 戴蓓蒨 |
12 |
編譯原理課程系列教材建設 |
一等獎 |
陳意云 張 昱 鄭啟龍 |
13 |
通信類課程與實驗的建設與改革 |
一等獎 |
徐佩霞 黃勝華 張志堅 |
14 |
陶瓷文化與陶瓷工藝課程綜合建設 |
一等獎 |
湯書昆 王 祥 吳 剛 周先稠 |
15 |
以認知主體為本,以語言實踐為中心的研究生英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
一等獎 |
孫 藍 龔 立 陳紀梁 徐守平 王建忠 |
16 |
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索教學新路 |
一等獎 |
周炳蘭 劉瑞華 徐林荔 呂 炯 許家金 |
17 |
全面提升高分子物理重點課程的教學質量 |
一等獎 |
何平笙 朱平平 楊海洋 |
18 |
非生物學類本科生《生命科學》教學體系建設 |
一等獎 |
沈顯生 劉 兢 施蘊渝 李樹美 張文銳 |
19 |
地球科學教學互動的建設與實踐 |
一等獎 |
孫立廣 劉 斌 謝周清 |
20 |
基于校園網的綜合教務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 |
一等獎 |
向守平 李 蓓 吳 敏 鄧繼勝 劉志剛 |
21 |
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物理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
二等獎 |
劉之景 |
22 |
近代物理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
二等獎 |
孫臘珍 吳瑞生 宋克柱 萬樹德 孫金華 杜淮江 |
23 |
《力學》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 |
二等獎 |
楊維紘 戚伯云 向守平 葉邦角 |
24 |
非物理類力學網絡課程的研制 |
二等獎 |
張璞揚 戚伯云 張 權 |
25 |
熱科學教學實驗分層次施教 |
二等獎 |
李業發 王桂娟 袁小平 張有為 王永富 張承美 武全萍 |
26 |
基于B/S結構的中國科大考試智能管理系統 |
二等獎 |
陳恩紅 李 蓓 張潤東 鄧繼勝 |
27 |
C程序設計實踐指導與練習 |
二等獎 |
賈伯琪 白雪飛 何汝梅 譚立湘 王上飛 尹 東 張四海 |
28 |
體育課教學內容和運行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
二等獎 |
金廣江 柴 松 周先稠 胡宗好 徐雄杰 |
29 |
“兩課”教學有效性研究 |
二等獎 |
潘正祥 吳兆雪 尹 霞 李德才 |
30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實踐 |
二等獎 |
孔 燕 楊映秋 張 旭 沈克祥 |
31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研究 |
二等獎 |
俞紅云 李衛芳 王秀海 沈為群 王玉珍 |
32 |
管理學科類系列綜合實驗開發 |
二等獎 |
王衛平 茍清龍 曹彩鳳 徐曉燕 呂 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