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pkvea"><ins id="pkvea"></ins></menuitem>
<progress id="pkvea"></progress>
<option id="pkvea"></option>
    1. <menuitem id="pkvea"></menuitem>

        1. <samp id="pkvea"><ins id="pkvea"><ruby id="pkvea"></ruby></ins></samp><samp id="pkvea"></samp>

            書法家劉仁剛作客“復興論壇”暢談“讓文化照亮藝術之路”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2015-07-27瀏覽次數:161

              7月16日下午,“復興論壇”系列講座之四十四講在我校東活五樓國際學術報告廳舉行。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機構業務部總經理、書法家劉仁剛作客“復興論壇”,為我校師生作題為《讓文化照亮藝術之路》的精彩報告。萬立駿校長親切會見了劉仁剛一行,張淑林副校長代表學校致歡迎辭。人文學院分黨委書記潘正祥主持本次報告會。中國建設銀行安徽分行行長戴躍明、我校總會計師黃素芳和我校師生一道參加了本次報告會。

                劉仁剛的報告首先以幾組精美圖片作為引子,強調自己的看法:只有注入文化內涵,才能彰顯藝術力量;文化藝術的繼承需要揚棄,才能實現升華和創新;文化藝術修養是跨界的、沒有專業之分,人們應當首先渴望和呼喚對文化藝術的更深理解與認知,而非渴望和呼喚“大師”的誕生。

                接著,劉仁剛先生從“還原文化和藝術的本真”的角度切入報告主題,探討文化與藝術的關系。他認為,文化是文明的積淀和升華;藝術是車,文化是路,再好的車在泥濘的路上也跑不起來;藝術就是發現美、創造美和傳播美;藝術和美就在我們身邊。劉先生還饒有興趣的對比分析了王羲之和達芬奇這兩位享譽世界的文化藝術大師:王羲之因其家庭、社會、個人三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成就了其“書圣”美譽,達芬奇則通過多學科的文化滋養以及薄霧透視法、焦點透視法等科學方法成就了其《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等不朽名作。他們的藝術探索之路不同,卻有著共同的文化本質。 

                最后,劉仁剛先生和現場觀眾親切交流了自己探索藝術之路的心得體會。他將自己的定位和信條確定為“不盲從、不違心、不唯上、不浮躁”,提高藝術造詣在于“探究規律、掌握精髓、加強修煉、重在應用”。 

                劉仁剛是享譽中外的書法家、藝術家。曾應邀為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題寫艦名和艦訓。其行楷書法長卷作品《蘇東坡前后赤壁賦》、《戰國屈原離騷長卷》分別為國際頂級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杭庭頓圖書館館藏。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育基金會)


            W020150724602365897494.jpg
            韩国黄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