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至19日,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畢士普博物館人類學部主任焦天龍博士訪問科學史與科技考古系,應邀分別做題為《南島語族探源新進展》和《經濟考古學的歷史與現狀》的學術報告,并受聘為我校大師講席教授。
兩場學術報告均在人文學院一樓學術報告廳舉行,來自全校的數十名師生聆聽了這兩場精彩演講。
3月15日下午的報告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物館館長張居中教授主持。首先,焦天龍教授圖文并茂介紹了現今南島語族的分布區域,同時以“南島語族是如何發源的?南島語族的居民又是如何生活的?”這一國際學術界十分關注的科學問題為切入點,結合考古學、分子生物學、歷史語言學等方面成果深入淺出的闡述了南島語族探源研究的最新動態和進展。
接著,焦天龍教授簡要介紹了畢士普博物館與南島語族起源探索的歷史淵源,他指出畢士普博物館是最早開展南島語族考古學探索的機構之一,并一直致力于南島語族來源的研究,在南島語族考古中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此基礎上,他著重介紹了自2000至今,畢士普博物館在中國東南沿海所做的一系列考古工作。從考古工作所獲得史前石器、陶器、農業信息等方面,結合年代學綜合研究,他認為,南島語族有可能最早于距今7000-5000年起源于中國東南沿海及臺灣地區,然后分別向西南和東南等地區擴散,最終形成如今的分布范圍。
最后,在座的師生就南島語族人群來源、擴散,擴散動力,生活方式,生業模式等相關的問題與焦天龍教授積極進行了互動交流。
3月16日和17日,焦天龍教授考察了河南舞陽賈湖遺址。3月18日上午,焦天龍教授首先觀看了我系師生在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安徽繁昌柯家沖瓷窯遺址田野考古實習所獲考古標本,隨后與我系教師進行了座談,就在教學、科研、研究生培養、國際學術會議的聯合舉辦等方面的進一步合作達成了一致。
3月18日下午,我系舉行隆重焦天龍教授大師講席教授聘任儀式,儀式由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系主任石云里教授主持,校人力資源部副部長張志輝副教授代表學校向焦天龍研究員頒發了大師講席教授的聘任證書。
焦天龍研教授隨后進行了他的第二場學術報告。他首先深入淺出的介紹了經濟考古學的概念、產生的背景、發展歷程以及各階段的代表人物及貢獻,進而分析了現代經濟考古學的研究動態和發展前景。
之后,焦天龍教授著重從采集經濟和農業的角度出發,進一步闡釋現代經濟學理論在考古學中的應用。同時,他還對中國考古學中的經濟研究歷程進行梳理,認為傳統中國考古學的經濟研究大多是描述性的,缺少解釋。但是自1990年代末期以后,在研究理念和方法上,中國考古學的經濟研究均取得了重大進展,有了很大突破。為此,他一再強調理論的構建對于考古學學科發展的重要性。最后,他還就經濟考古學等相關問題與在座師生進行了現場互動交流。
兩場報告都得到的廣大師生的熱烈歡迎,大家紛紛表示焦老師的報告內容豐富,理論性強,讓大家拓寬了學術視野,受益匪淺。
2013年3月19日上午,焦天龍教授在張居中館長的陪同下訪問了我校博物館,興致勃勃的參觀了《科教結合開拓創新——錢學森與中國科大特展》和《跨越兩極——南極北極西沙群島科考展》,對這兩個展覽和校博物館的展覽理念給予很好的評價。
附:焦天龍教授簡介
焦天龍教授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系,先后師從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安志敏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張光直教授和巴爾約瑟夫教授,并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食物生產的起源、經濟考古學理論及其在中國考古學中的應用、當代西方考古學理論和概念、聚落考古學的理論和在中國的實踐、中國東南地區新石器-青銅時代考古、博物館學和文化遺產學。用中、英文發表專著和合著6本、論文60余篇。曾獲美國哈佛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美國2007年度The Philip and Eugenia Chu亞洲研究杰出成果獎。應邀在美國、英國、日本、臺灣、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多所大學和研究所作學術演講, 并多次在重大的國際學術會議上主持并組織學術論壇,在國際學術界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在美國和中國策劃組織了多次大型博物館特展,在博物館界具有較高的聲望。目前主持美國畢士普博物館和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多項亞洲-太平洋考古研究、教學、博物館展覽和培訓項目。
焦天龍教授從考古學的角度論證了南島語族發源于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在國際和國內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他與美國和中國同行合作,首次在中國用地球化學技術分析新石器時代石器的產地和交流,發現了大陸東南沿海與臺灣史前時代交流的確切證據。此外,他還首次將西方的經濟考古學概念介紹并應用到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對中國東南地區社會進程的經濟背景進行了創新型研究。《科學》(Science,August 23, 2009) 雜志曾報道了他的研究活動和成果。對南島語族起源的研究在美國、太平洋地區的部分島國和中國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影響。美國報紙Honolulu Advertiser和夏威夷電視臺進行了系列報道,中國中央電視臺、福建電視臺和部分報刊均做了系列報道,中國中央電視臺、福建電視臺和部分報刊均做了報道。研究成果導致了法屬波利尼西亞(French Polynesia)的原住民于2010年駕駛傳統的單邊架挺獨木舟到福建尋根,引起了巨大的社會轟動。目前夏威夷原住民也在策劃到中國的尋根活動。這些研究成果和成果受到了我國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也在臺灣地區學術界和博物館界引起了較大影響。近年來他還在湖南、浙江和福建等地進行的一系列考古田野發掘和調查中,與美國和中國同行一起在野外技術上對國際和國內的方法進行了改進,如采用小探方發掘,用土壤微形態技術分析地層形成過程,系統采樣,系統統計文物和自然遺存標本等,目前這些方法已被中國同行廣泛采用。
(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