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上午,“復興論壇”系列講座第26講在我校東活五樓學術報告廳舉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楊潔勉先生應邀做題為“新十年中國的外交理論和戰略創新”的學術報告。人文學院分黨委書記潘正祥主持報告會,校黨委書記許武致歡迎辭,校教育基金會秘書長郭勝利向主講嘉賓贈送紀念品。
楊潔勉學術報告以中國文化特有概念之“勢”為切入點,強調在國際大勢中享有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性,并以中國特色外交為主線,從“千百年的繼承和發揚”、“前十年理論體系建設”、“新十年的創新和發展”三個板塊深入闡釋中國外交思想和戰略。
在學術講座中,楊潔勉首先認為,中國外交戰略要有理論深度和文化底蘊,就離不開對千百年來中國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其中中國優秀傳統思想包括管仲的“以人為本”、老子的“天人合一”、孔子的“和合思想”、孫子的“戰略謀略”、墨子的“兼愛非攻”,以及其他一些忠臣賢士的“精忠報國”理念;還有人類文明成果,例如世界三大宗教文明的優秀思想,東西方優秀政治學家的政治學思想,都可為我們今天的外交理論和戰略思想所借鑒。
楊潔勉接著指出,我國前十年的外交理論體系建設形成了中國特色外交理論,閃耀著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文化的思辨光輝,也是幾代外交理論探索者的心血凝聚。中國特色外交理論體系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即:由時代觀、體系觀、發展觀、安全觀、利益觀和民本觀等要素組成的“總體思想”;由全球戰略、地區戰略、國別戰略和領域戰略等要素組成的“戰略思想”;以原則思想、變通思想、謀略思想和務實思想等要素組成的“政策思想”。
本場學術報告的重點,是楊潔勉以國際問題研究學者身份從創理論、有戰略、定政策、保重點、顯特色、建共識、改體制、定預案八個方面重點探討了新十年中國外交的創新和發展。他認為,中國外交理論和戰略創新現在面臨凝聚中國特色、強化指導作用、增加世界意義三重歷史使命。此外,他還指出未來五年中國外交重點應為周邊地區,關鍵問題是要把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理念“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周邊國家”在實踐中落實好。最后他強調在網絡輿論盛行的環境下,民眾只有客觀、全面的了解中國外交理論和戰略,才能真正理解中國政府的高瞻遠矚。
在現場互動環節,楊先生就在信息爆炸時代如何正確看待國際形勢和國際事件、國家體制改革、外交創新等問題一一做出精彩解答。整場報告會座無虛席,與會聽眾津津有味,斬獲頗豐。
(人文學院、教育基金會、極地環境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