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pkvea"><ins id="pkvea"></ins></menuitem>
<progress id="pkvea"></progress>
<option id="pkvea"></option>
    1. <menuitem id="pkvea"></menuitem>

        1. <samp id="pkvea"><ins id="pkvea"><ruby id="pkvea"></ruby></ins></samp><samp id="pkvea"></samp>

            梅建軍教授、華覺明研究員應邀到中國科大做報告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2015-07-21瀏覽次數:75

             

            5月21日下午,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所長、待任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所長梅建軍教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副所長華覺明研究員應邀于東區人文學院一樓報告廳為我校師生各做了一場報告。

             

            報告開始前,梅建軍教授先提到他于北京鋼鐵學院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冶金史專家柯俊教授攻讀科學技術史專業的研究生,但獲得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學碩士學位,他非常珍惜這一榮譽。這次,他專門準備了“中國古代鎳白銅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談談他碩士時就研究鎳白銅,近幾年來又研究鎳白銅的體會。精彩的開場白,立即贏得陣陣掌聲,其強調學術回顧的重要性也吸引了眾多師生的興趣。

             

            報告中,梅建軍教授介紹鎳白銅是中國古代冶金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學者勞弗爾就已論及中國古代的鎳白銅。從那時至今的近百年間,不斷有學者關注鎳白銅歷史的研究,并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學術課題,如鎳白銅的起源和產地、大夏白銅幣華源論、鎳白銅西傳歐洲、云南白銅與德國銀、以及鎳白銅的冶煉工藝等等。通過回顧近百年鎳白銅研究的學術史,梅教授梳理和總結前人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并就尚未解決的學術問題提出一些看法,進而展望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前景。梅教授將其看法精辟地總結為四點:東方不亮西方亮,學問何必分東西,文獻不論古與今,學問豈止在書齋。

             

            報告后,多名師生與梅教授就鎳白銅的礦料來源,最早鎳白銅可能出現的時間、地點,用途、傳播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第二場報告是華先生專為學生準備的“寫文章要注意的十件事”。他一開始就講中國人歷來看重文章,看重能寫一手好文章的人。并引用杜甫的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強調文章是要流傳于世、產生影響的。文章的得失,作者自已要明白,要對文章負責。

             

            接著,華先生根據他多年心得體會,依次闡述了寫文章要注意的十件事:文貴精練,可用可不用的字或詞盡可能不用;用字用詞要推敲,盡可能選用最恰當的字或詞;少“進行”,少“有關”;要學會用代詞,別沒完沒了地重復同一詞語;一篇短文或同一段文字要盡可能避免重復同樣的詞;行文要通順,要有邏輯性;文字要平實,要有點文采;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沒有價值的文章不寫。

            隨后,華先生說,我昨天又想到還有一件事,這贈送給大家。幽默風趣的話使得氣氛更活躍,大家也更好地理解所贈送的那件事:學術文章要用嚴謹的學術表述。

             

             

             

            (人文學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

            韩国黄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