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耶魯大學醫學與分子生物學以及醫學與生命科學史雙料教授William C. Summers主講科技史高水平前沿講座,以1910~1911年東北鼠疫為案例,多角度剖析了近代公共衛生系統在中國起源的特殊歷史背景,再次以生動的案例展示了科學技術發展同社會、經濟與政治之間的密切關系。
根據保存在美國和俄國的檔案和史料,結合豐富的歷史圖片,Summers首先分析了影響這場瘟疫起源及其迅速擴散的技術與經濟因素:新出現的皮毛加工技術使產自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的土撥鼠(也叫旱獺)皮毛成為皮裘制品中的新寵,巨大的市場價值引來了大批外來捕獵者,也引發了致病細菌從動物向人群的傳播,并最終發展成人際間的傳播,而東北鐵路的客流則加速了疫情由北向南的擴散。
接著,他重點討論了由疫情所引發的地緣政治較量:俄國和日本都借口清政府無力應付如此巨大的疫情,要求獨立掌握東北防疫事務,以此實現對該地區的進一步滲透與控制;而日本人更是以防疫之名為其在中國的殖民政策張目,并四處建立具有明顯軍事意圖的防疫站點。面對這些挑戰,清政府斷然取用第一個從劍橋大學畢業的華裔醫學博士伍連德。伍連德雖然剛剛30出頭,但仍以其優秀的科學素養、精湛的醫術、高超的政治智慧以及同歐美醫學界之間良好的人際聯系,有效地遏制了日俄兩國的勢頭,并挫敗日本人的抵制,促成了國際鼠疫研究會議在中國的召開,在前輩權威如林的情況下被推舉為會議主席,成為中國舉辦的第一次國際科學會議以及國際防疫界的一次重要會議,對中國醫療與公共衛生系統的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報告結束后,Summers回答了在場師生的提問,并就報告中所涉及到的技術決定論以及技術資源的控制與共享等問題同部分師生展開了論辯。之后,Summers同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部分教師就大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有科學與文化素養的高素質現代公民還是培養有專業技能的專業工作者)、科技史與通識教育、醫學與生命科學史以及科學社會學等方面廣泛問題進行了交流,并就相關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議。
(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