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日上午,臺灣臺中科技館館長孫維新應邀做題為《在爛泥溝渠中仰望星空》、《21世紀科普場館的變革與創新——從臺灣科博館的實例談起》兩場報告。他以英國文豪王爾德的名言“我們都身陷爛泥溝渠之中,但還是有些人會抬頭仰望星空”拉開了講演的序幕。報告中,他用絢麗的天文圖片和影像資料帶我們走進了“日月星辰的故事”,包括“恒星是用什么物質組成的、為什么會發光”、“天蝎座與中國歷史的小故事”,還有馬頭星云、薔薇星云星團,夏季大三角等等,用形象的比喻讓我們理解了太陽磁暴現象不會威脅到地球。講解了天文學知識后,孫館長播放了自己創作的以伽利略為主角的舞臺劇,向我們詮釋了一個科學工作者的理念與堅持。
在《21世紀科普場館的變革與挑戰》的報告中,孫館長講解了臺中科博館的夢幻雨林、黃金、雄黃和雌黃等收藏品的科學知識和背后的故事,并詳細介紹了針對2012世界末日的謠言舉辦的“末日特展”。他指出,“科學不是一種新宗教,只是一種生活態度”,認識科學、了解自然,是每個現代公民都需要具備的基礎素養。而教育是一個國家創新動力的根本,我們需要多元教育。為此,他建議現代科技館的角色也需要轉換——不要提供知識,而要創造體驗,才能讓科學成為文化的一部分。

下午,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主任陸建松教授帶來了題為《如何增強博物館(自然科技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能力》的報告。陸教授圍繞“現代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展覽水平”、“展覽重點和亮點”以及“符合展覽的極力模式”等幾個部分展開講演,指出了中國自然科技類博物館展覽存在的問題,他認為,博物館“重展”也要“重教”,并就此提出示范表演、探究活動、學術講座等“重教”的方式,并以史密森博物學院優化家庭游為例做了講解。
報告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
